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点赞:9632 浏览:421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权曾一度为政府单边所控制,社会力量参与到高等教育管理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致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问题百出.实现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仅有待于政府下放教育管理权力,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等教育管理,而且政府和高校都要加强社会联动,促进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治理,为创新落后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注入新活力.

关 键 词:高等教育;教育管理;社会参与;多中心治理理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属于行政型管理模式,其运行理念是政府控制高校管理,运用行政权力干预高校治校自由,实行权威性的行政法规和既定的规范程序进行教育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能使教学资源高度集中,避免各种教学资源浪费,在我国教育管理发展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在具体的管理中也逐渐暴露了诸多弊端,如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严重滞后的资源投入、教育产出与社会发展脱轨等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产生弊端的原因

诸多问题的产生源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不合理.很长一段时期高等教育作为我国计划体制的一部分,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拥有绝对的权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原有的集权式的管理成了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1985年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开始启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国家及其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同时要"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与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种方面的联系."[1]十几年来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一直在这条路上进行,即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同时进行.所以管理权力也一直是在政府和高校这两极之间进行分配,而社会力量未能充分参与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使其积极作用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这样的权力分配容易使高等教育管理出现过度行政化导致的治学僵化及脱离社会实际.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内涵及核心观点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内涵

现代治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新的公共管理机制理论.多中心与治理共同特征是分权和自治.前者自治凸显为一种竞争性,后者自治强调合作性.当两种理论结合时,多中心治理便形成了包含多个中心的竞争与合作的新公共管理范式.总之,多中心治理以自主治理为基础,允许多个权力中心或怎么写作中心并存,通过相互合作给予公民更多地选择权和更好的怎么写作,扩展了治理的公共性.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

1、治理的主体.除了包括一国的政府以外,还包括其他各种公共组织、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私人组织、行业协会、科研学术团体和社会个人等等.


2、治理的对象或客体.凡是现实生产生活中所涉及的事务和活动,无不是治理的对象.

3、治理的手段方式.除了国家的常规手段和方法外,更多的是强调各种机构、团体之间的自愿、平等合作.

4、治理的目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三、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理论借鉴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传统行政型的高等教育模式的种种弊端显露无疑,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加快高等教育模式的创新刻不容缓.传统的一元或者二元高等教育管理主体应被多元、多中心治理主体所替代,这样才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充足的资源投入,更健全的制度保障.

多中心治理制度的核心在于解释了"政府失灵"的内在机制与改善措施,对社会参与现代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被视为公共产品,一直由政府包办提供,不仅直接控制人、财、物,而且对高校的专业设置、项目管理、考评激励、合并升格等进行间接控制,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难以协调平衡.然而大学自主办学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虽然政府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基本的指导规则是必要的,但政府的行政权力不应该过多地干预高等教育管理的具化事务.政府应该转变职能,转换角色,改变管得太细、统得太死的角色扮演,从细微的、具体的管理工作中退出来.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主要应集中于制定教育法律、法规,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方向和质量,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培养一个适宜的充满活力的环境,当好"掌舵者"的角色.

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管理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现代高校在宏观管理领域的"行政化"趋势影响带动下,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权力多重叠加产生共振效应,政治家治校、教授治校、治校呼声日高,在微观运行领域则逐步呈现出"自治化"倾向,这种倾向排斥社会参与大学运行管理,根据自身的利益需求和目标指向进行"自治",存在着脱离社会实际、不顾社会需求、限制社会参与的弊端.大学生专业面窄、适应力弱、就业困难、创新乏力等现象就是其具体体现.为了拓展高校管理的"视野",避免其固步自封,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就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联动,大力推进多中心治理主体之一的第三部门的发展,发挥第三部门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优势,以期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多中心治理.一方面要主动向社会公开办学资讯和消息,只有社会了解了高校,才能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另一方面要主动加强和社会的横向联系,欢迎社会力量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建议,参与高等教育的管理.如可以和用人单位经常联系交流,了解他们对培养模式的看法,增强高校的办学实力等.总之,"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参与因其广泛性、群众性、无私性等特征,在现代大学运行中广泛开展社会参与可以集聚社会方方面面的智慧共同克服现代大学建设中面临的复杂难题,为现代大学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参与环境,使得高等教育管理从狭隘的"自治"过度到集思广益的"共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

作为高等教育管理主体之一的高校自身,在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转变层级制单一管理的观念,加强高校内部的管理.一是要建立重大决策咨询制度.对于关系学校长远性、全局性发展的重大决策,应该在规范的决策程序框架内,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特别是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要积极发挥董事会、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学生代表、社会力量等的作用,使得决策咨询制度贯穿于学校各项决策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化、专业化程度.二是不同高等学校之间在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信息运用、后勤怎么写作等方面进行合作,多学科交叉合作开展学术工作,尽量避免封闭办学和学科低水平重复建设,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三是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学生和教师的知识系统、能力系统、价值系统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和谐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和教师队伍.

四、结语

人才是衡量和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只有培养大量优秀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为建设富强、、文明、繁荣的中国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动力.而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人才的质量,所以改变传统的行政化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转变、创新单一管理主体的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