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吉林省中考优秀作文素材运用

点赞:18812 浏览:832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以下两个作文,任选其一.(60分)

作文(1)题目:歉疚

作文(2)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余震

2012年5月28日,唐山市发生了4.8级地震.有专家表示,这次地震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

当时,滦南县英才中学震感强烈,课桌晃起来,桌上杯子里的水也跟着颤动,接着又是一次晃动,班里一个反应灵敏的男生喊道:“地震了!”

2016年吉林省中考优秀作文素材运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学生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同学们的第一反应是就地躲好,因脚伤而打着石膏的常钊却有些不知所措.这时,坐在他右边的强智杰向他靠过来,单膝跪地,用上半身护住他的头,担心天花板掉下来砸到没法躲避的常钊.

当听到撤退命令时,坐在第二排的孙鲲突然跑到最后一排背起常钊,其他四位同学也立刻过来协助.6人用40多秒的时间走完了从3楼下来的50多级台阶.一路上,常钊紧紧抱住孙鲲,不停地说谢谢,眼圈也红了,最后还是忍不住流泪.

事后,不善言辞的孙鲲说:“当时什么都没想,只是觉得常钊腿脚不便,不能把他留在危险的教室里.”强智杰也回想说:“现在都觉得有些后怕,如果再来一次余震,也许我们都会被埋在底下.但大家都记得,每次防震演练后校长都会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抛弃任何一个人.”(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作文要求:

(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除诗歌外,其它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2012年吉林省中考作文仍然延续了近年来的命题形式,给出了两道题目,一道是命题作文,一道是材料作文,让考生任选其一.这给不同类型的考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写作空间,考生可根据自己的作文习惯和实际能力任选其一作答.

题目一:命题作文《歉疚》在审题上难度不大.从字面意思来看,歉,即抱歉;疚,即愧疚.题目意在引导学生回味自己成长历程中能够引起“心灵愧疚”这一情感体验的往事,写出自己的心理想法的转变、觉悟的过程,以及关于生活、关于成长的感悟.写这个作文要以叙事为主,最好围绕一件事来写,且叙事要有波澜,不能平铺直叙,最好是有一些矛盾冲突在里面,这样才有利于突出自己对于曾经的错误和过失的反思,文章才会更有看点.选材上,考生可以写对家长的歉疚、对老师的歉疚、对同学的歉疚等.这道作文题有助于考生学会反思,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树立对人、对事、对生活的正确价值观,也能教育学生把握自己人生的方向,学会珍惜拥有的东西.


材料作文内容是关于地震时几个学生帮助同学脱离危险的事例,在立意方面实际上没有什么障碍,或者说感悟点较为宽泛,易于考生把握和切入.比如我们可以抓住“坐在他右边的强智杰向他靠过来,单膝跪地,用上半身护住他的头,担心天花板掉下来砸到没法躲避的常钊”这一细节,写不怕危险见义勇为;可以根据“当听到撤退命令时,坐在第二排的孙鲲突然跑到最后一排背起常钊,其他四位同学也立刻过来协助”这一描述,写在朋友处于危难时,要伸出友爱之手;可以结合“但大家都记得,每次防震演练后校长都会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抛弃任何一个人”这个语句,写大难来临时要有大爱,团结互助共度难关等.在文体上,可以写成议论文,侧重阐释弘扬互助美德的现实意义;也可以写成记叙文,侧重歌颂危难之时伸援手的人间真情.当然,文章既然易写,往往就难出精品,考生在选择写这道材料作文时,除了立意要鲜明、积极,更主要的是要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打动阅卷老师.

歉疚

——致妈妈的一封信

吉林一考生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时光匆匆流转,弹指一挥间,您已经陪伴我走过十四个春秋冬夏.十四年中,我们有过亲密无间,也有过争吵不休等

今日奔赴“战场”,回眸望见你期盼的眼神,让我感受到你浓浓的爱意,让我心中的歉疚一点点升腾等

妈妈,妈妈,你知不知道,女儿现在真的很歉疚.

“咣啷”,随着一阵声响,我又一次摔上房门,将您——我的妈妈拒之门外.升入初三的我,步入了青春叛逆期,动不动就火冒三丈,脾气更是一日不如一日.

犹记得昨晚的那一幕,你落寞的背影,如一把刀插入我心.

昨晚的我,做着最后的总复习.伏案疾书,挑灯苦读.“当当当等”听着你的敲门声,我没有回答;“当当当等”又一次响起,我朝你不耐烦地喊道,“你就进来呗,我哪有空搭理你?”你推开门,没有说什么,只将一杯热气腾腾的热牛奶放在我身边,细语温柔地告诉我趁热快点喝,我没有作答.半个小时后,你推门直入,我朝你大喊:“谁让你进来的?”我看到你眼中的无辜,却仍怒在心头.你看见桌上的牛奶,端起来送到我面前,而我却一扬手,将它挥到地上,它碎了,牛奶在地板上迅速蔓延,扩散等你慌忙拾起碎片,不料刮伤了你的手指,鲜血涌了出来.你看了看我,而我却无动于衷.你默默地拾起碎片,推开房门,走了,留给我的只一句:“好好学习吧.”

晚风中,你落寞的背影与漫漫黑夜混为一体,我呆呆地坐在那里,回味着你的那句话,心底荡起层层涟漪.第二天早上,看见你手中的绷带,仿佛一把刀插入我的心脏.而你却似乎把昨晚的事情都忘记了,依然如故地为我做好了可口的早餐,微笑着看着我,态度仍那么和蔼,声音仍那么温柔,让我心中的歉疚一直翻滚着.猛然间,想起了小时你在烈日下推着我走,小时你为我遮风挡雨,一点一滴,你的爱浸入我心,我为自己的不懂事而歉疚,而悔恨.

妈妈,我把夜空当做信封,用星星砌上你的名字,填上我对你的歉疚,寄给你,愿你原谅女儿的不懂事等

您的女儿

这位考生善于从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别出心裁地以一封书信的形式来向母亲表达内心的歉意,仿佛在和母亲倾心交流,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作者精心刻画了两个场景,一个是母亲为“我”端牛奶时,“我”的粗暴无礼给母亲造成的伤害;一个是第二天早晨母亲依然如故地对待“我”时,“我”内心的歉意和愧疚,内容集中,情景生动.母亲对“我”和“我”对母亲的不同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使作者的“歉疚”之情来得更加真实而自然.语言生动,意味隽永,十分富有表现力.如“第二天早上,看见你手中的绷带,仿佛一把刀插入我的心脏”一句,很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切肤之痛.歉疚

吉林一考生

小时候/想长大/逃离不懂我的家/要翅膀/自己闯/不让谁决定方向/长大后/裹着伤/走过幸福身旁/才了解/自由/也是流浪

——题记

我知道自己欠母亲的太多.

每一次,当两双愤怒的眼睛交织在一块,一场母女之间的“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尽管每次我都会努力地克制自己的情绪,但每次又都忍不住对母亲大喊大叫,气得母亲浑身发抖.所以,双方交战时,我都故意不看母亲,我害怕母亲的愁容使自己软了心,使自己败下阵来.

我知道自己不应该如此无礼,毕竟,那是我的母亲.其实,每一次,我都在想,为什么要和母亲吵,由于自己的青春期,还是由于母与女之间的“代沟”?可能更多一点的是母亲的唠叨吧!她无时无刻地不在说着我,似乎要将我满身的缺点都数落个干净.我也知道母亲是为我好,因此每次吵架过后我都会安慰自己:“她会原谅你的,毕竟,她是你的母亲.”

但是,不管多么坚强的心,也经不住时间的磨蚀.

再一次,还是老地方,依旧是两双愤怒的眼睛,妈妈还在那里说个不停,边说边流泪,我不时斜睨着眼睛看母亲哭红的双眼,终于忍不住:“妈等”还没等我说完,母亲的话彻底伤碎了我的心,“别叫我妈,没有你这个女儿!”母亲的脸转了过去,她的背弯着,似一个年老的麦穗.

我气不过,拿起衣服,随着门啪的一声被紧紧地关上,我离开了母亲,像母亲的眼泪离开了双眼.

离开家的我不知何去何从,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不知从何时起,脑海里闪现出母亲的身影:她每天起得很早,给我做饭;当我有病时,没日没夜地照顾我;儿时不爱睡觉的我耳边响起的总是母亲一字一句的叮咛等想起这些,不觉泪已沾襟.

突然,眼前浮现了母亲焦急的身影,她慌乱地向我跑来,声音嘶哑地喊着:“女儿,回家等”我用手擦干模糊的双眼,却再也止不住流泪.母亲这时也已经止不住热泪,我大喊了一声:“妈——”

悄寂的夜空只有一轮明月.

对于母亲的爱,小小的我们经常不去发现,当已明了时,却经常怀着一颗歉疚的心去弥补,才发现,母亲给我们的爱太多太多,我们欠母亲的也太多太多等

同样是以“母亲”为写作素材,本文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考生那样,把母亲塑造成一个一味对女儿好而毫无怨言的慈母形象,而是着意刻画了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对立冲突,并且让这种冲突爆发到极点:母亲说出了“别叫我妈,没有你这个女儿”这样的狠话,女儿则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文章至此似已“山重水复疑无路”,然而作者却笔锋一转,写女儿回想起以往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写母亲焦急地寻找女儿,于是,母女之间所有的不快在那一瞬间烟消云散,“悄寂的夜空只有一轮明月”,文章在结尾处也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点明了“对于母亲的爱,小小的我们经常不去发现,当已明了时,却经常怀着一颗歉疚的心去弥补等”这样的主题.文章选材巧妙,构思精心,情感真挚,语言隽永,堪称佳作.

我没有被抛弃

——常钊日记

吉林一考生

2012年5月28日星期一多云

从爷爷奶奶那里听说过唐山大地震,谁想到今天又发生了地震啊!

今天上午第三节是语文课,老师正在给我们讲《六国论》.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地听着.忽然感觉课桌晃起来,我发现老师讲桌上杯子里的水也颤动着.怎么回事?是不是又地震了?我心中猜想,可没敢说出来.如果真地震了,我可怎么办啊?

前几天和同学在体育课上踢球,不小心把脚踢伤了,疼得厉害,脚上至今还打着石膏.我正想着,班级反应最灵敏的“地震预报员”喊道:“地震了!”因为我们平时两周进行一次防震演练,所以同学们立即就地躲好,等待学校发出撤退命令.我该怎么办?我怎么躲起来啊!这时,强智杰向我靠过来,单膝跪地,用他的上半身护住我的头,我知道他害怕天花板掉下来砸到我.我心里非常感动.

这时,广播中传来了撤退的命令.强智杰放开我,我挪动身子,想站起来.只见一个身影迅速地向我跑过来.我仔细一看,是孙鲲!孙鲲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平时不善言辞.他跑到我身边,不由分说,把我背起来,同学们立刻给孙鲲让出道路.另外四名同学怕孙鲲背不动我,也跑过来协助.我们班在三楼,下到一楼有50多级台阶呢!这几天因为脚伤,每次上楼我都要查一遍台阶的级数.孙鲲的力量可真大!他一直背着我,尽管另外几个同学一再要求换一换手,可他一直说:“我能行!”从3楼到一楼,我一直抱住孙鲲,一遍又一遍地对他说:“谢谢!”孙鲲一直把我背到安全地带,看着他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样子,我忍不住流下泪来.

孙鲲和强智杰还有其他几个同学完全可以不管我啊!如果再发生一次地震,他们不就因为我埋在地底下了吗?可他们等让我怎么感谢他们呢?

班主任清点人数时,看到我安然无恙,问孙鲲哪来那么大力气,40多秒就把我转移到安全地带.孙鲲说:“当时什么都没想,只是觉得常钊腿脚不便,不能把他留在危险的教室里.”一旁的强智杰也回想说:“现在都觉得有些后怕,如果再来一次余震,也许我们都会被埋在底下.但大家都记得,每次防震演练后校长都会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抛弃任何一个人.”

班主任和同学们都点头赞许,我的眼中噙着泪花.

不知道多少次从电视中看到“不抛弃”这三个字,今天,我可爱的同学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我没有被抛弃!

这篇中考作文是材料作文中的佳作,其形式的新颖得到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考生读懂了材料,以材料中被救者常钊的身份、以日记的形式完成了考场作文.考生没有脱离材料胡编乱造,而是在尊重材料的基础上发挥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把常钊在整个地震过程中得到同学帮助的细节真切地描画出来,毫不做作,反而给人详实具体的感觉.试题所给出的材料在于启发考生: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每个人,这个主题在这篇日记中得到具体体现.“我”在日记中叙述了同学们帮助“我”逃离困境的全过程,在文章结尾,两次重申“不抛弃”这一主题中心词,使文章的主题鲜明地表现出来.人间大爱——不抛弃

——《真情人间》节目访谈纪实

吉林一考生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真情人间》是我们电视台的品牌节目,我们的节目宗旨是:展现人间大爱,传播华夏文明.今天我们节目请来的是河北省唐山市一所中学的普通中学生.他们是强智杰、孙鲲、常钊.掌声有请.

强智杰:大家好!我是英才中学的强智杰.

孙鲲:朋友们好!我是孙鲲.

常钊:我是孙鲲和强智杰的同学常钊.

主持人:2012年5月28日,唐山市发生了4.8级地震.有专家表示,这次地震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在这次地震中,唐山市滦南县英才中学的学生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抒写了“人间大爱”.下面就请三位同学叙述一下他们经历地震的过程.

强智杰:那天我们正在上课,大家正兴致盎然地听课,忽然感觉课桌晃动起来.开始我觉得是自己的感觉出了问题.可接着我看到桌上杯子里的水也跟着颤动起来.我刚要喊“地震了”没想到我们班的“地震预报专家”反应更灵敏,他果断地告诉大家:“地震了!”

孙鲲:我们班同学立即就地躲好,有的钻到桌子下面,有的蹲在地上等这些我们以前地震演练已经有经验了.只是常钊脚受伤了,在座位上不知所措.我看到强智杰立即靠过去,一条腿跪在地上,用上半身护住常钊的头.他一定是担心天花板掉下来砸到常钊.

常钊:强智杰一靠过来,我就什么都不怕了.就这样坚持了几分钟,广播中传来撤退的命令.没等我站起来,孙鲲跑到我面前,一把拉起我,背起来就往楼下跑,我身边的几个同学也立刻来协助他,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孙鲲:我们大家都没有想到,从一楼到三楼50多级台阶,我们竟只用了40多秒,比平时演练快出好多.

主持人:当时你们为什么想着去帮助常钊?是因为同学感情吗?你们不怕被埋在废墟里吗?

孙鲲:当时我什么都没想,只是觉得常钊腿脚不便,不能把他留在危险的教室里.在最危险的时候,好像把危险都忘记了!

强智杰:现在都觉得有些后怕,如果再来一次余震,也许我们都会被埋在底下.但大家都记得,每次防震演练后校长都会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抛弃任何一个人.

主持人:这就是人间大爱!在最危险的时候,不是想到自己逃生,而是想着自己的同学,不抛弃,不放弃.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希望我们更多的青年朋友都能像今天到场的同学那样,始终坚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抛弃任何一个人!

借助节目访谈的形式完成中考作文也是近年中考作文创新的一种表现.这篇中考作文,成功地演绎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抛弃任何一个人”的主题,堪称中考佳作.考生读懂了材料,恰当地命题为“人间大爱——不抛弃”,通篇采用了“人物访谈”的形式,通过记者与三位中学生的谈话,阐释了什么是“人间大爱”.访谈中人物的语言与人物的身份极为相符,自然而不做作.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抓住材料的中心句,紧紧围绕材料而展开对话,对材料不离不弃,通过访谈,启示读者在他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要不抛弃、不放弃,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