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实效性

点赞:31401 浏览:14481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实效性为研究视角,在回溯政府和高校既往政策与措施的基础上,针对制约其效能发挥的影响因素,探讨了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实效的对策.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实效性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69—04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但就业却渐趋困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自身就业能力不足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增强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难困境的必由之路.为此,近年来,政府和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都相继采取了系列措施,总体成效明显,但仍有隐忧,尚存在“形式多,内容少;投入多,收效少;尝试多,推进少”等问题.本文在回溯培养历程,分析培养实效的基础上,探讨了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实效的对策.

一、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举措回溯

(一)建立就业指导组织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

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是以国家“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体制的改革为背景,以就业指导机构的成立为标志,逐渐拉开序幕并深入推进的.1986年,深圳大学率先成立学校就业指导中心.1991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报告的通知》,原国家教委据此成立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1998年更名为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此后,各地和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相继成立.200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2011年,国务院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各地各类就业指导机构的成立为高校毕业生适应就业体制的调整和自主择业提供了有效怎么写作0.

(二)开发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988年,原国家教委组织出版了有关高校就业指导的第一本读物《大学生求职择业指导》.1994年,原国家劳动部颁发《职业指导办法》,明确规定职业介绍机构应开展职业指导工作.1995年,原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要求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随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定《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1997年,原国家教委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作出明确规定.此后,各高校陆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些学者亦开始将国外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引入课堂,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的理论雏形.2007年,教育部发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要求所有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要求所有高校都要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或必选课,制订课程计划.至此,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基本实现了在各高校的普及.随着课程建设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与学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有力促进了毕业生就业技能的提升和就业观念的转变.

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实效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引入产学舍作教育理念,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培养计划

国内高校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并引进国外的产学研合作教育.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院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采用“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模式,率先在我国进行合作教育试点.1991年,“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在上海成立,1995年更名为“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1997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九五”期间在全国28所高校启动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工作.由此,产学合作教育由民间有组织的试验,走上有组织有计划的试点.2010年以来,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相继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及“卓越医生”等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正式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行业企(事)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和推广有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

(四)实施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

1997年,清华大学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将创业竞赛(又名“商业计划”)首次引入国内.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教育开始进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同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启动实施,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项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综合性赛事,为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前提供了一个创业实践平台和争取风险投资的途径.2004年,共青团、全国青联、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基金会联合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启动“KAB创业教育拓展计划”试点,同年,国务院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11个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强调要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10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提出实施“创业引领计划”,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稳定灵活就业.创业教育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所必需的能力和素质,拓展就业渠道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一)高校内部对就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认识不统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虽然毕业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创业教育等举措已基本在各高校普遍启动实施,但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尤其是地方高校内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存在不一致,甚至针锋相对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地方高校就应该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以实现学生就业为办学目标;有些人则认为,高校不是职业培训机构,不应成为职业技能训练场所,高校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不应该受学生就业问题的束缚,反对为提高就业率而进行功利主义教育.观念上的不统一使得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对就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同时,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人大众化教育阶段,但相当一部分高校,尤其地方高校,仍推崇精英教育理念,把“发展重点学科”、“增设硕博士点”、“提升办学层次”及“提高学校排名”等指标作为主要价值取向和工作重点,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毕业生素质和能力水平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而造成“就业难”与“招人难”现象尴尬并存.相对而言,部分“985”和“211”院校近年来对本科教学改革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还比较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