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职业辅导的

点赞:12598 浏览:5632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职业辅导是面向大学生进行有关职业认知与体验的辅导,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职业取向,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职业规划与职业体验,确立职业发展目标,从而引起、促进大学生形成有效的职业行为,提高择业竞争力,实现充分就业.通过阅读《大学生职业辅导理论与方法》,结合自己的初步认识,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包括:应充分认识大学生职业辅导的长期性,主动做到全程匹配优质资源开展专业化、层次化辅导;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现实个人角度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握大学生职业辅导的重要性;突出以职业选择为中心探索多样化的职业辅导方法方式;积极构建“专兼结合”的层次化大学生职业辅导员队伍.

关 键 词:大学生;职业辅导;辅导员;课程学习思考

如何在就业的洪流中为毕业生大军点亮明灯,如何更加有效而及时地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互相了解的平台,这些都是摆在高校就业工作人员面前亟待探索与解决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指导,诸如全校性的就业讲座、就业政策指导、就业形势分析以及大量的手续性、事务性咨询,在我国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遇冷的现实状况下,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高校学生的职业发展辅导面临着一些需要进一步分析解决的问题.本文无意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仅就近期读《大学生职业辅导理论与方法》一书的部分内容进行一点个人思考.

一、从“就业指导”到“职业辅导”:应充分认识大学生职业辅导的长期性

对大学生职业辅导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大学生职业辅导都不应该有一个固定化的思维模式或理解范式,相反,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赋予职业与劳动分工的差异性变化决定了大学生职业辅导总体上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给大学生职业辅导以符合当今时代和具体世情国情的全新的理解和认识,对于职业辅导主体开展具体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认为,如果将就业指导定义为从就业的目的出发,对于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个方面进行指导,那么指导时间在很大程度上被局限在大学阶段的最后一年,因为很明显,从字面理解“就业”这一行为是“毕业”的后延动作.在这一命题下所配套的“指导”便成为一个临时性的行为,只能通过短暂、有限的推动寄予对“就业”这一任务产生作用,由此产生的作用与影响的程度之轻是可以预见的.国内高校将职业辅导作为找工作的一种手段,使得职业辅导被蒙上工具性、实操性和阶段性色彩,职业辅导停留在毕业阶段的择业指导,这种“问题式”指导忽视了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与“就业”不同,美国著名职业生涯大师格林豪斯认为,职业是“贯穿于个人整个生命周期的、与工作相关的经历的组合”.

既然职业是一个周期与经历的组合,那么它应该是长期的、内涵丰富的.舒伯同样认为,在人一生的生涯发展中,各个阶段同样要面对成长、试探、决定、保持和衰退的问题,因而形成“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的循环.这进一步佐证了职业生涯的长期性与阶段性,是“就业”所不能覆盖的.因此,大学生的职业辅导不仅要变阶段性的择业指导为全程化的职业辅导,还要将单一性的指导方式转变为复合型、发展型的辅导模式.无论是在职业辅导的理念、方式方法、形式、还是在辅导的内容、平台上都应该实施最科学的策略,努力构筑全方位的职业发展体系,并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

二、不只是“个别化行为”:更高角度定位大学生职业辅导的重要性

事实上,现代教育不可能不顾及学生的现实诉求.职业辅导的重要性之所以在现代社会当中越来越得到凸显,从其本源来说,乃是人的生存发展这一具有的“物质前提第一性”存在的根本性印映.甚至于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生职业辅导已经是高等学校学生辅导类别当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教学[1997]6号),提出了高等学校的8项主要职责,其中第5项就是“开展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并指出“毕业生就业指导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与其说大学生职业辅导是面对各个不同学生的“个人性问题”,倒不如说是一个立足当代、着眼全局、面向未来的“公共性问题”.

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地指出:“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在唯物史观创立的过程中,马克思把需要作为一个活的有机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社会交往、上层建筑等各个环节,把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有效满足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当人意识到这个需要并通过实践满足自身的需要时,人和动物就有了本质区别.“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劳动实践是满足人需要的首要方式,从总体角度看,人类历史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劳动,从个体角度看,劳动是满足个体需要进而实现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常态.劳动的形式化样态就是体现为职业,或者说岗位.大学生毕业后,职业,即是他们的第一需要.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的发展内在包含于学生职业辅导工作的发展,高校学生职业辅导的发展也属高校教育发展的题中之义.

在很多社会思想家看来,自工业社会以来,乃至今天的所谓的“后工业社会”,抑或“后现代社会”,任何一种试图仅仅回归纯粹价值、内涵、品格、修为等意义上而不介入人的世俗物质生活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都将注定是徒劳的.现代的教育越来越不仅仅只是精神的生产品,相反,我们还应当对现如今的教育日渐丧失其精神而堪忧.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霍克海默尔,在论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对人的影响时深刻地察见到:目前的教育倾向于以广义的目的代替狭义的目的,前者在于造就在当代生活战斗中能够自立的人,而后者则在于直接使孩子们能够继续父母的生活.教育越来越社会化,孩子更为直接地投向社会,童年期缩短了.“今天的家庭已经把它保留的许多职能整个让给了一些其他社会机构或社会”,而且就是在家庭教育中,“严格的家教正被宽容和乐于助人的精神所替代”.他认为“反对把大学退化成职业教育的斗争是注定要失败的”.今天的教育必须介入学生的现实生活才会焕发出时代性的生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发展作为大学生现实生活的重要构成,学校教育应该主动介入,并积极探索有效、成功、科学的辅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