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的趋势

点赞:5206 浏览:198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呼声很高,涉及面很广,成效也很显著.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许许多多的专家学者广采博取、融会贯通,逐步探索出了各有特色的教学理论和教改路子,影响之大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闪光成果的产生几乎都是以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为起点和终点,而涉足高中语文教学的差不多还是些零敲碎打、修修补补,既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也没有总结出一套或几套理论,不客气的说,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改还是一片空白.

照理说,初中与高中同属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思想、方法、路子自然是相通的,初中的教改成果拿到高中来用应该顺理成章.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有些教改经验在初中很适合,到了高中却行不大通,有些方法在初中的语文课上很有效,到了高中的语文课上却显得笨拙甚至滑稽.症结何在?我想,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自然有不同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律和个性,也许这正是高中语文教改步履维艰的原因所在.


当然,制约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因素很多,在此,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局限和今后的教改趋向.

一、更新观念,研究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思想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共同话题.改革的首要任务便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中的语文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就思想观念来讲,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局限.张家璇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批评了“唯本”“唯考”“唯法”三种观念(《语文教学观念转变之我见》1995年第6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其他专家和学者也多次批评过语文教学观念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就语文论语文的封闭主义.这种观念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局限于“小语文教育”天地,唯我独尊,视野狭窄.(2)“目标在于取得功名”的“利禄主义”(叶圣陶先生语).这种观念将语文教学的目标局限于高考,升学成了高中语文教育的唯一目的,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围绕着应试作文章,与其他学科一起自觉不自觉地强化了高中教育目的的单一性.(3)脱离实际、照本宣科的形式主义.教学方法单调,缺少变化;教学过程固定,模式统一;教学内容僵死,缺乏时代活水;课堂气氛沉闷,缺乏青春活力;脱离学生实际,忽视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足,参与意识差.(4)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机械主义.由知识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渡过程,自有其规律和方法,但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对此常常有机械的理解和机械的运作,要么是经院式的繁琐考证和注释的广泛罗列,要么是诗人式的拍卖以感动观众,要么是自动流水线式的重复训练和题海战术等等.这种种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是机械地理解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复杂性.

二、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学小说《项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结尾安排的巧妙,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教学《七根火柴》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而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作文教学更是便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记叙文的审题,供料议论文观点的提炼,都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极好机会.写作记叙文“朋友”为什么只能写人而不能写物呢?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和”部分的读后感,为什么只能写“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而不能写“人要有宽阔的胸怀”呢?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样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比喻的运用,教师就大可不必大讲它的定义、作用及其运用的注意点,只要确定适当的话语环境让学生自由组成比喻,然后教师稍加点拨就可以了.宁鸿彬老师让全班同学用“无边无垠”造句,要求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于漪老师教学《晋祠》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每人说一处祖国的名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师无论什么情况都强调唯一性,都喜欢从一个已有的定论出发,秋天来了树叶只能“落”了,而不能“黄”了,雪化了只能变成“水”而不能变成“春天”,失去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机会,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求异处:让学生的思维和现成“结论”对抗

中国的“一言堂”历史悠久,似乎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形优胜.老师总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引人现成的答案中,历来容不得不同意见.学生听老师的,老师看参考的,参考承袭前人的.我们常常看到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苦费心机用尽手段的把学生引人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于不对,都是对他们求异能力的培养,更何况我们教师,我们的参考,以及我们的前人,并不是完全正确,一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人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首先在教材有“异”之处,要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我们的教材无论是注释,还是提示和练习都有许多很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让学生大胆的发挥他们的独立见解.比如《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里的标点和内容的关系就不够清楚,很值得推敲.再如高中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戏弄臣“朗读时怎么停顿,《劝学》中”以绝江河“的”绝“到底怎样理解.不同教材,不同参考的说法常有不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其次是课文的有误处.我们的教材所选的大多是名家的作品,就总体说都是好”例子“,但这不是说他们就没有问题.事实上有些大家的文章里的问题还不少.

高中语文教学的趋势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纵观现今语文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文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林林总总,触及到文本的骨架,筋脉乃至神经未梢,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联觉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语文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