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述评

点赞:29247 浏览:1331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是国外胜任力理论与国内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国情结合的产物.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对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从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已有研究中总结成果、分析不足,并对今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 键 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是指在中小学工作,具有扎实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知识,经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训,能充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首要教育任务的教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日益受到高度重视.不过,由于现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这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学的强烈需求存在相当距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的概念,来源于1973年戴维麦克里兰(McClelland)提出的职业胜任力,指为有效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出的专业知识技能、专业职责、专业价值观的综合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作为教师胜任力研究的一部分,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而且也是对总体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有效补充与完善.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述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国内研究评述

1、研究成果.尽管国内心理健康教育行业刚起步,不过,研究者们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性质特点,针对这一岗位对其职业群体进行具体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研究方法日趋成熟.国内学者根据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特点和教学环境,在较为成熟的职业胜任力研究方法中,萃取出最合适的研究方法,现有研究主要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专家小组法、问卷调查法、360度评价法、专家系统数据库和观察法等方法的有机结合.同时,在这些主流方法外,还有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补充,比如文献综述法等.

(2)研究模型初步构建.一般模型的建构标志着研究的成熟.国内学者借鉴国外的胜任力理论及其研究范式,采用实证研究探讨胜任力内在的结构,初步建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模型.在陈虹构建的模型中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包括六大因素:职业人格魅力、研究与指导能力、有效的教学与咨询能力、对学生真诚关怀、寻求个人发展的能力.曾玲娟则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由三个方面组成:职业要求的人格特质;职业理念和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与技能.

2、研究不足.国内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教师胜任力的现有理论和知识体系.但是,由于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推广等还有待完善.

(1)研究成果较少.在国内教师胜任力研究方面,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特定岗位的胜任力实证研究还比较少.研究对象大多是高校教师,即便有研究开始关注中小学教师,也少有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特定岗位的胜任力进行的专门研究.

(2)研究过程不够完善.在建立胜任力模型时,国内学者对胜任条目的选取往往是理论上的推断,构想效度不能得到保证,且相关研究主要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其误差难以控制并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一些研究人员偏重于定量研究,仅停留于数据统计层面,没能结合实际对研究结果深入分析,研究的实际价值有限.

(3)难以确立统一的绩效标准.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个新兴职业,很多教师的职业生涯还处于探索的阶段,对于评价一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否优秀,还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另外,胜任力研究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再加上国内各地教育环境的不同,很难建立一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的范式.


3、研究展望.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将保证今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现有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理论是基于某些特定视角,在研究应用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其自身局限性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构建与研究对象文化环境特征相匹配的理论模型,深入探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形成过程及其相关因素是未来研究的趋势之一.

除此之外,在今后的研究中,重点要将纯理论研究转向理论和实证相结合,采用更加科学化的人才测评方法,努力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去,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使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道路更加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