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人本思想管窥

点赞:16490 浏览:7094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性质作了明确的表述,即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既是学好其他各科知识的语言工具,更是张扬学生个性、塑造健全人格的广阔天地.因此,“人文性”的处理和挖掘,在语文课程编写和教师课堂实践中占有重要位置.初中语文实验教材正是以新的课程改革为契机,找准了教材与“课标”的接榫点——人本思想,进而为语文的教与学开辟了全新的天地.


一、对社会与自然的关注

人是社会的细胞,万物的灵长.社会的进步程度与个人的前程命运息息相关,自然环境的优劣同个人的生存质休戚与共.因此,关注社会,关爱自然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语文课程在引导读者与人本对话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呼唤广大学生关注社会与自然.比如,《食物从何处来》由过去的自读课文改为实验版的教读课文,不单单是内容归类的简单“变迁”,而是编者教育理念的改变.“地位”提升了,要求提高了,究其原因,该文在说明食物的来源之外,还告诉了我们自然界的食物规律和普遍联系,警示读者破坏生态平衡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针对性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直观而又鲜活的认识.

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一个民族不断走向强大的不竭源泉.当今社会,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创新意识的“新人类”.创新精神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创新意识.语文课程对此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旨在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培养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同样,《创造学思想录》,通过几个生活感触的片断,启发青少年读者要勇于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寻求新的领域、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迸发思想的火花,在生活中求创新,从常规中求突破.

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人本思想管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课程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三、对学生独特体验的珍视

“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其中“珍视”二字份量很重,蕴含了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人本思想.“独特”即独有的,特别的,具有个性的.包含着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价值取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这种独特体验的真实写照.语文实验教材在珍视学生独特体验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

比如,《孔乙己》一文,原版教材分析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的原因,总是武断地往深受封建科举教育制度的毒害这一框框上套,并视此为圭臬,如果学生有“别样声音”,则被当成异端“一棍子打死”,其结果只能扼杀学生对文本解读的独特体验.实际上,鲁迅在批判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外,对孔乙己人性的弱点——好喝懒做等是有清醒认识,这恐怕不能完全归咎于科举制度.特别是孔乙己的偷窃,与封建教育倡导的“羞恶廉耻”的思想更是水火不容.因此,孔乙己的悲剧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实验教材做到了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在《孔乙己》一文“思考和练习”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孔乙己的悲剧结局除封建教育的毒害外,孔乙己自身有什么问题?这样一问,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独特理解说出“丰富多彩”的答案来.

四、对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语文学习不是单纯狭义的语言知识、语法技能积累,而是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熏陶人的感情、性格、人格,培养人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实验教材对塑造学生良好品格和健全的人格是大有所为的.当然,教者对文本内涵的拓展和挖掘也不可小觑.

《鱼我所欲也》在学生了解了孟子倡导的“舍生取义”这一价值观外,编者更加鼓励教者启发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作深层次的思考:当今和平年代,弘扬正气、惩治罪恶是社会的主流思潮,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点道德素养.但“取义”一定要“舍生”吗?面对歹徒行凶,是不检测思索冲上去与之搏斗,献出宝贵的生命,还是机智地与之周旋,寻求更多的帮助,见义“智”为呢?诚然,在万不得已的情形下是要具有“舍生”的精神,但换一种方式能更好地惩治凶犯又何乐而不为呢?何必要做无谓的牺牲呢?通过深层的启迪和思考,既培养了学生讲正气的精神情操,又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理性地对待人生的是非抉择,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健全的人格.

综上所述,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契合了新“课标”的思想理念,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但要实现从课本到课堂的转化,还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多思考、勤探索、求创新.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海安紫石中学(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