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反思行为

点赞:12313 浏览:5521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理性的教学反思是解决问题的科学途径,也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师应有较强的反思意识、良好的反思心态和持久的反思精神.反思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他人的教学过程,实现从教书匠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的飞跃.


【关 键 词】反思意识;反思内涵;反思心态;反思习惯;反思精神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研究者的探索精神和视角,有意识地对教学行为时常进行理性审视,分析和思考的行为;是对自身教学工作负责的一种态度.教学反思应遵循“理性思考——发现问题——归因分析——总结完善——回归实践”的科学过程.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从教学中梳理提炼出那些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措施和策略,把平时工作中那些零散的经验经过分析整合提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达到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教师应有较强的反思意识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现实中一些教师习惯于花更多精力常规备课,在备课、上课的简单重复中忙碌,每天在不同的班重复相同的授课,其效果是大同小异;这个班“睡倒一片”、那个班“一片睡倒”,“学生满脸茫然”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课后多是对自己的辛勤付出或倍感委屈,或发一通牢骚,或怪罪学生.但一节课讲完了就算完成了任务,缺乏自觉的反思意识,没有静下来认真反思到底这节课哪个环节、细节出了问题;怎样及时调整,结果教学水平基本是原地踏步.超越自我固然是一件难事,但有心者方可成事.

教师教学反思行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学反思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教师要明确反思内涵

古人讲的“反而求诸己身”,是一种完善自我的重要行为.身在教学第一线的大多数教师已意识到反思是不断完善教学行为的有效途径,但具体谈及“反思什么”往往会毫不犹豫地把其与查找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划等号.笔者认为查找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无疑属于很好的教学反思,这种对自身教学经历、教学行为进行反省性和批判性的思考反映出教师对工作拥有科学、理性的态度和能够正视问题的良好心态,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改进工作.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查找问题,它还包括反思教学亮点;它不仅仅是自我反思还应是对同行、教学对象的反思;更不是只找到症结,重要的是寻求解决方法.

教师的反思行为诠释了教学工作不仅是在传承知识,还要实现教师的终身自我完善和成长.教师的反思行为必然是品德的传承,即教师自觉追求自身完善的反思行为在学生身上能起到垂范的作用.

三、教师应持良好的反思心态和习惯

教师要敢于正视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教学反思是教育实践的理性体现.计较个人得失,回避问题,竭力开脱就是放任问题的存在和蔓延.无论是一节常规课还是一节公开课,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应客观地审视自身的得失,细致地回顾自己的教学行为,冷静反思这节课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设法及时调整,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始终保持这种进取的心态,才能上出更精彩的课.记得2012级英语学科刚进入一轮复习,我对照学科考纲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力求知识点全;词、句型用法拓展到位;例句典型;课堂容量很大,似乎应该是备考很实用的好课.起初带着高考的压力,学生竭力认真听讲,几节课后学生显现出倦怠,单元测试后学生卷面反映出一些很基本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好,与教学预设有很大差距.凝心反思本段各个教学环节,我发现包揽太多了,学生做的太少了;课堂节奏偏快了,学生思考的余地太有限了;要求过高了,课堂容纳的知识太多了;老师占用时间多了,学生自己巩固归纳的时间不充分了.于是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借助一轮复习教辅资料,变过细讲解为更细地备课、备学生,提前给学生布置具体、适量、适度的预习任务,课堂主要交给学生,要求学生分别当堂汇报预习的知识,鼓励他们向大家“炫耀”自己发现了什么是难点?重点记住什么?那些是好例句?想到了什么?连带有什么知识?复习课有了生气,课堂个人展示使预习任务落到了实处也减少了老师的讲解量,每个学生每节课随时都会被老师点到做展示.学生一改往日“等、”“靠”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在学生展示中教师捕捉学生预习中的不足、偏差和遗漏,穿插反问、点拨、补充、点评、总结引导学生再深层思考,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解决问题.结果看似耗时多了课堂容量小了,但学生动的多了,课堂活了,老师课上轻松了课下备课量大了,课堂经过反复进一步完善细节,学生知识掌握快且牢固,进度反而快了,复习课有了动力不在单调枯燥了.

教师要勤于积累,不断总结自己教学中的经验和亮点,这是教学反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很多教师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凭借自己的专业实力、人格魅力及精心准备的教学资料,各有其“经典之作”,这些都是这项事业的一笔财富;可惜大多数教师只是上完课后很有成就感,觉得上了一节好课甚是得意,短暂的好心情而已,缺乏善始善终的工作习惯,没有及时总结悟化,也没有与同行探讨、共享,结果来年下一轮次相同授课内容反不及这节课,笔者不禁叹息“辛辛苦苦采来的蜜没有潜心酿造或传播,也没有充分享用就丢弃了.”对这笔财富若能经常及时反思,吸取,总结,便可转变一些即兴创意为经典案例.这是教师追述,重新认识,整理自己教育思维的过程.基于这一过程,这些创意会在教学过程中持续下去,或传播开来,形成共享资源;否则,这些创意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岂不可惜?

教师要乐于欣赏他人的优势.力求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不能因为自尊心理不愿发现、认可同行的过人之处.学习他人的长处不会抬高他人贬低自己,反会完善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师”.反思他人的教学行为;认可、欣赏同行的优势是好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教师只有学会认可、分享他人的成功才有可能汲取它,悟化它,优化它;以求突破自身的狭隘经验.一味地“孤芳自赏”固执己见,只会禁锢自我提升的步伐.

教师要恳切指出他人的短处.反思他人的败笔也尤为重要.不放过他人的问题不是多此一举,而是客观对待事物的严谨态度.可惜一种怪现象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一节公开课过后,往往更多的只是听到同行们几声泛泛的称赞,大多数教师会碍于情面、顾虑人际关系,败笔之处一笔带过或概不提及,也就谈不上认真反复探讨,共同解决问题.一节精心准备的公开课流于形式,成了校本教研的花架子,并没有太多影响更多人的教学行为.其实任教时间久了,难免易从自己既定的经验出发,甚至以此当作法宝.一旦教学中出现弊端往往难以觉察,甚至碰壁数次也无法突破,常言道“旁观者清”,如尝试转换角度反思他人类似的做法会让你顿然醒悟,透过他人的失败找准自身的症结以期成就个人的完善.

反思应是一分为二地进行辨证地、全面地分析和评价,只有经过“关注亮点——正视不足——设法完善”的过程,才能使其趋于成熟的认识最终沉淀为更有价值的经验.

四、教师应有持久的反思精神

偶尔的反思或多或少都会有成效,但都只能是一些感性化的收获而不会有质的飞跃,即教师不能达到专业素养的提高.一时兴趣,一两次反思容易做到,而长久的坚持往往难以做到.这时候工作辛苦,教学任务繁重便会成为借口,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懒于反思,疏于动笔.因此教学反思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师若能坚持“日有回顾,周有反思,月有总结,学期有论文”,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功,日积月累的教学反思,不会付诸东流,定会有“收支平衡”的效果.

五、反思要常态化

有了反思的意识、心态和习惯后,反思可随时随地进行.授课中间对某一细节,观察学生的情绪和反应便可作瞬间反思从而及时调整状态,活化问题的处理.一节课后也可进行反思,以求在下一个班级作相应的改进.一学期后则可经过详尽的总结、分析写出阶段性的教学反思论文.长期坚持,更多的教师将更快走向成熟,在教学的路上会走得更顺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