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语文课的导入

点赞:22825 浏览:1058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本文谈初中语文课的六个导入方法:①利用原有认知导入;②故事导入;③情境导入;④抓住文题,激趣导入;⑤巧设圈套导入;⑥设置悬念导入.

关 键 词:初中语文课导入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刍议初中语文课的导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初中语文课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一、利用原有认知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启动原有认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二、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新的教学情境.

三、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全是聋疾为祟的时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真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四、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等于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五、巧设圈套导入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这样一句话:听到的,过眼云烟;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刻骨铭心.无论是道理还是知识的学习,如果能让人亲身体验,定会长久不忘.这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思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闪光点.因此,如能在导入环节中运用新奇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一番知识的内涵,势必会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快乐.如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前,我先做了个调查:“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下面请本着实事求是态度,没预习课文的请高抬贵手.”几个同学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请根据文章标题猜猜本文的内容.“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说写了作者到山中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好友,并和他作了愉快的交谈等我郑重其事地总结道:“说得很好,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畅生动.可是大家说本文作者所拜访的朋友是人吗?”“不是,是自然界的景物!”等这样一来,那些没预习的同学都恍然大悟,明白了今天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设置悬念导入

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当然,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一门精深的学问,课堂导入的方式层出不穷,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还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

参考资料:

1.《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宁鸿彬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2.《成功教学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