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未来

点赞:17909 浏览:8129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文明从后现代艺术的此消彼长已经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尴尬时期——大师消失了.我们再也看不到亚里士多德、尼采或达·芬奇那样的人,甚至连格罗皮乌斯也离我们远去,可我们又没理由因此而怪罪自己亲手发明的新经济体制.值得当代中国人重视的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心浮躁,自身文化丢失以及对外来文化一知半解.但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契机,我们开始反省自身的文化状态,重新发掘中国文明的内涵以及再次审视西方文化意识,我们和世界重新站在同一个起点,而目标就是重新建立一个可以出现大师的环境,而这个建造过程的核心环节也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重点——美术教育.

一、什么是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是一种制度,在这一系统下,培养出更多的艺术家,但这一制度在不同时期也是可变的.从古代的师徒模式到近代的学院制,这种制度通过变革延续了自身的存在.在大学美术教育中,从事美术教育的人一般都具备两种身份——艺术家和教育者.一个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艺术家,他对世界有着自己的看法,对艺术有独立的评判;其次他也是一个教育者,为自己的学生提供自己的经验和观念作为他们在艺术活动中成长的参考.需要强调的是,教育者自身的构成基础是艺术家,核心是教育者,这两种身份的价值是并存的.

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者,他的职责在于牺牲的勇气,以肯定的方式教育年轻人正确地分辨艺术的价值,甚至可以为了自己的观念去否定以往的经验以及价值,这就需要一个艺术家不仅具备专业水准,更要有一个堪称典范的人品.

二、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

中国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引进西方美术教育制度,这也是现代中国美术教育的开端.在制度更迭之际,中国人的救亡图存也直接导致美术教育跟随社会文化范式的变迁而变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美术教育在废墟中移植了一套全新的模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平淡稳定后,教育者们却发现了一个尴尬的现象:在这个平稳的时期,很多艺术家都养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即接受国外的艺术思想,缺乏思考与解构的能力.思维空白已经是艺术家感到无奈的事实.学院内的教育者不仅发现了中国美术的残缺状态,更要面对大学教育制度下来自管理体系的压力.教育制度的变质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年轻的学生.中国的大学扩招使得更多的学生选择了艺术专业,社会矛头直指美术教育.

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未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美术教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三、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虽然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已经伤痕累累,但值得庆幸的是还有一部分教育者在坚持美术教育的初衷,他们更多接收及时的对外信息并思考、批判地理解,在基础教学外增加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方法.这已经足够预兆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在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中,设计教育的革新最为突出.正如工业革命后设计的出现宗旨一样,它更接近于应用,与社会接受能力最大限度调和,也正是这种特性使得设计教育率先改革,教育者们意识到他们没有像绘画那样宣称艺术的精英属性的借口,设计首先是为应用而产生的,大学越来越多地邀请从业设计师授课,使得设计教育更具时效性.

美术教育的其他门类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年轻的学生们最大的压力就是生存,4年的本科教育能否完成这些教育者最迫切的愿望.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的任务也以此为开端,已经存在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不可能被瞬间改造,这可能是一个需要投入几代人的努力的过程,而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真正来自当今社会的信息.中国的学院教育需要更多的社会实践转化成学术成果.

目前的设计实践中,以靳埭强先生为开端的一批设计师已经开始着重发掘中国本土艺术语言的尝试,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尝试这些文化符号的重新应用,甚至打破原有的设计与绘画的分科,这种学术尝试显然对起初的造型艺术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但这也确实带动了学院教育进行新的变革.在未来,中国教育将首先使年轻的艺术家生存下去,给与他们更多的“儿童般的自由”和人文关怀,而后才能真正诠释本土艺术的内涵.


四、新教育精神下的教育方法

任何艺术创作或艺术教育都是时代精神的写照,它无法回避与时代的血肉关系.这首先是对教育者的要求,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在不断的突破之间完成的,教育者必须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当今社会美术思潮的最新动向,基础训练应被保持在最低限制的分量上.美国有一位教授曾经让学生在破烂不堪的纸上做素描练习,在我看来,这类方法完全可以使学生清醒地意识到基础训练在整个美术教育中实际的位置和作用.我们更应当明白,基础训练不是一个阶段或是整体中的一部分,而是伴随人终身学习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人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

事实上,美术教育应该是打破现有学科分类的,用各种方法来完成视觉艺术基础课的尝试,向学生提供社会方向的课程参考议题:生命、生存、人格、疾病、微距、信仰、文化、战争、生态、自由、地球等.学生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符合某种形式、技术和私人的情感价值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和社会议题进行直接的沟通和对话.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核心是文化教育,而非单纯的技术培训.还有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对社会进行思考后,不局限于绘画技巧或设计语言等的分类,甚至尝试新的视觉元素的创造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育体制的作用,造就出懂得独立思考而又不惧怕时代的艺术家.

(注: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09]第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