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的理性回归

点赞:5978 浏览:159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容易陷入个体价值诉求方式实质化、集体价值观念层次化、价值目标认同分层化、价值认同渠道虚拟化等误区,导致了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失去了其应有的位置.要引领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理性回归,必须抓好人性化教育、养成教育、实践教育和网络教育.

关 键 词:大学生,价值取向,理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123-02


价值取向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任何社会中人的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意图和目的.价值取向,即当价值主体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学生培养体制由定向型、封闭式向多元化、开放性的培养体制转型,价值观教育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的彰显

一个完善的价值体系包含着多层面、多等级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这些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相互说明、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流价值观念代表着价值体系的方向和特征,对于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起着统领作用,对价值主体的生活态度、生活信仰、生活行为发挥着主导作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交汇、碰撞、斗争的桥头堡和主阵地,大学生在内容上实现了自由自觉的价值选择,在功能上实现了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因此,要彰显大学生价值取向中的主流价值观念,体现其积极、健康、向上的一面,必须促使大学生在主流价值层面上体味到社会的存在,更深切地感受到怎么写作他人、怎么写作社会过程中心情的愉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境遇下,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得以最大限度的彰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拓展了大学生的价值认知范围,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培养世界眼光、全球思维.高校持续扩招,呈现出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和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为大学生群体的价值体系扩大了空间.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检验着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判断尺度.当代大学承载着更多的社会怎么写作职能.人才培养社会化趋势日趋明显,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与社会价值文化接轨更加密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得以与社会主流价值交相呼应.以众多大学生自觉参与志愿怎么写作为例,他们在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广州亚运会中的表现表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的理性回归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的失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市场经济建立起了通过财富的物化关系来表现人的价值平等关系,促使价值观中个体意识的生成.而社会认可价值观中个体意识多样性的存在,为大学生个体意识的强化提供了社会基础.尤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娱乐、学术、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混杂在一起,大学生们不得不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做出各种各样的判断和选择,容易使他们丧失明确的价值判断标准或陷入选择的困境.大学生主流价值选择的能力被弱化,在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上容易出现迷茫.

1.个体价值诉求方式实质化导致价值取向错位

实践证明,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许多问题需要用市场的方式解决.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形成了一个虚实结合、联系紧密的市场结合体.面对切身利益,大学生个体往往沿着先是诉诸表达、进而发生冲突、最终求得融和的“利益诉求链”来进行.学生们重视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理念和实际中切实感受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遇性、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过程.他们既对学校管理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渴求得到老师的信任和赏识、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尊重,也注重个人设计,强调自己在学校活动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大学生突出价值观中的个体意识,实质上反映出了不愿被埋没而成为无个性的人的心态.他们在认知、意志、情感等方面太注重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太强调个性,容易忽视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以及对多种合理、合情、合法的表达方式和行为的运用,进而影响校园的和谐和稳定.

2.集体价值观念层次化导致集体价值认同弱化

高校开放式办学、大众化交流教育模式的逐渐兴起,让大学生对各种思想道德文化的接受和选择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对就业竞争激烈、毕业后大多会“蜗居”、在大城市生活起步阶段的幸福指数低等的预期,以及受到西方以功利为目的的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再是脱离物质利益的空洞口号,而是充满需要、利益的实际活动.他们在对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价值观总体认同的情况下,价值取向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往往出现在大学生对入党的态度、毕业后的选择、出国留学的目的等方面.当代大学生这种建立在社会现实基础之上的个体价值取向,与社会所倡导的重精神轻物质、重义轻利、重集体轻个人的主流价值取向相比,具有功利性、世俗性.高校扩招后,在校大学生数量成倍数增加,特别是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学生由原来的固定班级学习变成没有相对稳定的班集体,班级集体观念淡薄,学生间很难形成凝聚力,也难以体会到归宿感,主流的集体价值认同趋于弱化.

3.价值目标认同分层化导致价值认同模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今社会主流价值的体现.笔者曾针对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的现状问题,对800余名大学生、研究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结果如下:1)在对“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认知”的调查中,选择“知道”的为16.7%,选择“听说过,但不了解”的为56.9%,选择“不知道”的为24.2%,选择“不关心”的为2.2%.2)在对“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模糊的原因”的调查中,38.6%的大学生选择“社会大环境影响”,25.5%的大学生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够完善”,28.6%的大学生选择“缺乏必要的宣传与教育”,7.3%的大学生选择“不关心”.3)在对“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未来前景”的调查中,6.9%的大学生选择“很乐观”,45.8%的大学生选择“比较乐观”,选择“不乐观”的为43.9%,选择“很悲观”的有3.4%.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现状喜忧参半,急需构建价值认同机制.“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对象比精英教育阶段更为广泛,大学生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现实,加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有的高校片面追求效益最大化而重理论、轻实践,强调科学精神、冷淡人文精神,有的高校通才式教育与现实专业化需求冲突严重[1]”.由于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价值认同出现模糊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