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流动的回顾与反思

点赞:5397 浏览:2007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教师流动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深化期三个主要阶段,研究主要涉及教师流动内涵、教师流动现状、教师流动影响因素、教师流动障碍以及教师合理流动策略等方面.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也存在着基本概念模糊、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视角较狭隘等方面的缺失和不足.今后的研究应重视内涵界定、拓宽研究视野和丰富研究方法.

教师流动的回顾与反思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小学教师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关 键 词:教师,流动,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013-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作为促进区域内校际师资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的教师流动制度,已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学者的高度重视.本文拟对教师流动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揭示已有研究存在的缺失和不足,希冀为教师流动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一、教师流动的研究历程

笔者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优秀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读秀等资源库对1991~2011年期间教师流动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检索,并按照发表的年代、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不同进行整理和分析后认为,可将教师流动的研究历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教师流动研究的萌芽阶段(1991~2001年)

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小学教师流动现象及其原因,并初步探讨了如何解决流动问题,为后期教师流动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代表成果主要有:李立国的《市场经济与中小学教师流动》,傅树京的《谈控制中小学教师流失的措施》,李建平的《建立教师流动机制迫在眉睫》,王洪斌的《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思考》,侯文学的《实行“骨干教师流动制”如何》,等等.

2.教师流动研究的发展阶段(2002~2006年)

这一阶段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逐渐拓展,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比如,研究对象由骨干教师拓宽到普通中小学教师,研究内容涉及到中、日、韩教师流动的比较以及教师流动的深层次原因等方面.比如:王洪斌的《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思考》,汪丞、方彤的《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区域内师资均衡发展的启示》,庞丽娟的《加强城乡教师流动的制度化建设,切实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陈言贵的《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思考》,石邦宏的《经济理性驱动下的中小学教师流动》,等等.但此阶段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多数研究仍局限于理论研究,缺乏实证研究和多视角的整合研究.

3.教师流动研究的深化阶段(2007~2011年)

此阶段研究对象进一步拓展,涉及到城乡教师流动、幼儿教师流动等方面,研究内容更加广泛,不仅有基于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视角下的教师流动研究、素质教育下的教师流动研究、教师流动中的权益保障研究等等,而且学者们越来越重视中小学教师的流动研究.研究视角多样化,融入了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其代表成果有:薛正斌和胡德海的《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实然与应然》,孟令熙的《农村基础教育教师流动的合理性思考》,冯文全和夏茂林的《从师资均衡配置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构建》,贾建国的《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制度创建的制度阻力探析》,孙雅婷的《幼儿教师流动与幼儿园教师管理的相关研究》,等等.

二、教师流动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师流动内涵的研究

在学术界,学者对教师流动的内涵一般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阐述和解释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靳希斌认为,教师流动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具备一定条件的合格劳动者选择了教师职业或者在职教师放弃这一职业,即合格劳动者进入或退出教师职业领域,另一方面,是在职教师由现任职学校转入另一所学校任职,即劳动者在教师职业领域内的流动[1].另有学者认为,教师流动是指教师资源在教育与其他行业之间、在教育系统内部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我们将在职教师放弃教师职业,退出学校教育领域,称之为“外部流动”,将在职教师由现在职学校转入另一所学校,或者由所在地区转向另一个地区任教,称之为“内部流动”[2].钱朴认为,教师流动是一种职业流动,是社会流动的一个表现.教师流动是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教师的位置移动,它或许是职业水平流动,也或许是一种以人才流动为特征的向上性职业流动[3].


综观现有研究可以看到,由于学者们研究视角、研究立场以及下定义方式的不同,对教师流动内涵的界定也有所差异.目前学者们关注的大多是教师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的流动现象.

2.教师流动现状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我国教师流动主要表现为一种无序流动.即从教育系统内部流向外部,从落后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镇,从中小城镇流向城市,从市县流向省会城市,从边远落后地区流向经济文化发达地区[4].从流动教师的个体特征来看,中青年教师比年老教师流动得多,男教师比女教师流动得多,主科教师比副科教师流动得多,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低学历、低职称教师流动得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流动得多[5].离开教师队伍流动的主要形式有教师通过公、干部选拔和辞职等形式离开学校.离开教师队伍的往往是优秀骨干教师,教师在不同学校之间的流动,往往是从条件差的农村学校流向城镇学校或靠近城镇的学校、从薄弱学校流向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6].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与此同时产生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教师作为社会人,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他们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期望和进行着选择,但教师流动呈现出的是一种不合理的单一方向的流动.

3.教师流动影响因素研究

有的学者从教师角度分析认为,教师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选择了流动.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教师是有生命的社会人,具有追求个人发展空间的权力,他们一旦感到在原工作岗位上不能大显身手,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时,他们便会义无返顾地选择离开,去寻找更加开阔的空间[7].而且,由于教育体制的封闭性、教育成果的集体性、滞后性以及教育管理的落后性和机械性,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很难或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教师成才的机遇少,这造成了很多教师渐渐地将工作变成一种负担,其敬业精神也随之淡薄、甚至麻木,最终导致教师的流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