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渗透科普教育的实践与

点赞:6378 浏览:2231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科普教育有利于启蒙学生的科普意识;训练科学思维;树立科普理念;激发学习的热情;坚定学好生物学科的信心.作者在结合本校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几点感悟,期望给广大生物教师提供参考.

关 键 词:生物教学渗透科普教育实践思考

当今社会既是快速发展的社会,又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生物课堂教学应为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学生渗透科普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生物教学中渗透科普教育的实践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物学科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一、渗透科普教育的实践

1.让学生从众多生命现象的考察中启蒙科普意识.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中学的主要教育场所是课堂,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也是激发其求知的主要渠道.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及社会需求出发,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科普教育.人类是科学的发现者,也是科普的缔造者,人类的生存和幸福依赖于科普的许多方面,同时科普知识也渗入生物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因此,要加强生物教学中的科普教育,使学生提高科普意识,正确认识科普的重要性,学习科学探究问题的观念和能力,并运用科普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

高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渗透科普意识的情境和契机.例如在教学《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让学生课外搜集有关SARS病毒、H1N1病毒、HIV病毒及流感病毒等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及草履虫,变形虫等单细胞生物的资料并课堂讨论其生存的方式,让学生从考察许许多多的生物生存现象中,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涵义,然后概括综合上升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理念.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新人教版)中的相关信息及思考与讨论,例如在讲到细胞的类型时,除了介绍真核细胞包括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各种真菌细胞等之外,另外还介绍了人体细胞的分类,组成人体组织的细胞寿命有显著差异,根据细胞的增殖能力、分化程度、生存时间,可将人体的组织细胞分为4类:(1)更新组织:执行某种功能的特化细胞.经过一定时间后衰老死亡,由新细胞分化成熟补充,如上皮细胞、血细胞.构成更新组织的细胞可分为3类:①干细胞,能进行增殖又能进入分化过程.②过渡细胞,来自干细胞,是能伴随细胞分裂趋向成熟的中间细胞.③成熟细胞,不再分裂,经过一段时间后衰老和死亡.(2)稳定组织细胞,是分化程度较高的组织细胞,功能专一,正常情况下没有明显的衰老现象,细胞分裂少见,但在某些细胞受到破坏丧失时,其余细胞也能进行分裂,以补充失去的细胞,如肝、肾细胞.(3)恒久组织细胞,属高度分化的细胞,个体一生中没有细胞更替,破坏或丧失后不能由这类细胞分裂补充.如神经细胞,骨骼细胞和心肌细胞.(4)可耗尽组织细胞,如人类的卵巢实质细胞,在一生中逐渐消耗,而不能得到补充,最后消耗殆尽.这些内容的介绍,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让他们了解到生命的神奇.


2.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科普读物,帮助他们认识生物世界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了解全球目前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因素;了解可持续发展的产生及内涵,等等.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科普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有关环境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方面的课外科技活动,如水体有机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如何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爱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

3.开展生物实验,训练科学思维.

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培养科学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开设实验课,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例如:在“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实验课堂上,学生对斐林试剂甲和乙溶液浓度的选择及使用方法提出质疑.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疏导,并创设问题情境,探究出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实验的适宜斐林试剂浓度和具体的操作过程.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还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4.开展研究性学习,树立科普理念.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知识的掌握是个体主动探究的结果.”由于生物学科涉及面广、贴近生活的、可研究、探讨的问题非常丰富,因此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很可能属于生物学科可研究的范畴,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食品、医疗、卫生等.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要做大量的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翻阅资料、走访问卷等工作,并要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较好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教师在与学生合作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超越了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因此,要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且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科普的理念.

二、实行科普教育的思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是高考以分数高低论成败的方式没有改变,鉴于目前生物学科在中学众多学科中的“特殊”地位,在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课时数有限,教师不仅要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又兼顾科普知识的渗透,这对很多教师来说无疑是一项挑战.因此,如何真正有效地开展生物课堂教学及实行科普教育还需要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