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点赞:8171 浏览:318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学前儿童品德发展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根基.本文阐述了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的内容、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培养的重要性和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培养所在的优势,分析了现行幼儿园学前儿童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策略,以其为有关学前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学前儿童品德教育有效策略研究

一、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概述

1、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的内容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德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从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良好品德的内容就是培养幼儿的“爱”、“诚信”、“讲礼貌”、“好学”、“严谨”、“承担责任”、“勇敢坚定”、“乐观向上”等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2、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明确指出:幼儿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幼儿身心获得全面发展,让孩子形成终身收益的品质、态度、情感和能力.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长期、曲折的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品德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的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人格陶冶”其实就是基本品德素质的培养.所以说人的全部素质都植根于幼儿期.

3、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培养优势分析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不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塑造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儿来说,3——6岁是其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及道德情感的重要时期.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这样说过:“良好品德的养成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巨额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会享受他的无穷的利息.”幼儿奠定了良好的品德基础,他们的智力、心理发展和社会性都将受其很大影响.

二、学前儿童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道德情感和行为的培养.调查发现,教师针对样本幼儿的品德教育方式,教师们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以言语说教为主.而实践规律告诉我们,幼儿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学前儿童的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品德教育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品德评价表面化、简单化,忽视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缺乏,是导致学前教育品德教育过程缺乏针对性、效果不甚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3、注重群体的一言堂教育,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引导.

4、品德教育场合集中于课堂.统计表明,很多教师对各自班级的全体幼儿和样本幼儿的品德教育场合分布特点,大部分是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场合,甚至作为唯一的教育场合.

三、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有效策略

1、提高学前儿童教师自身素质

(1)学前儿童教师应有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一般情况下,学前儿童对老师具有一定的崇拜和尊敬之情,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是他们的学习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可能成为学前儿童的效仿的对象.这就要求学前儿童教师自己就必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价值观,做到“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品德和整洁的仪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风.

(2)学前儿童教师应热爱学前儿童,热爱学前儿童教育事业.热爱学前儿童和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学前儿童品德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我们提倡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爱的教育,作为学前儿童教师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育技巧基础上,还应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比如: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真诚、纯洁的关怀,带来那一份份被爱的满足感.

(3)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学前儿童教师不断学习和积累文化教育专业知识,促使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使教师愉快胜任教育工作,从而接受自己,保持积极、自信、稳定的心理状态;要不断掌握新的学前儿童品德教育方法和手段,善于对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实施.

2、在各个学科教学实践中加强学前儿童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学认为:德育与智育的融合与互动是课堂教学的规律,德育与智育血肉相连、相互促进.因此,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应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如:在语言活动教学中,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孔融让梨》,就可以培养学前儿童懂的尊重长辈和谦让的品德.以此类推,体育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社会活动、语言、科学等五大领域教学活动中都可以渗入品德教育.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使幼儿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品德,并且由模仿逐步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3、善于挖掘活动开展中的品德教育因素,丰富幼儿道德情感

主题活动是教师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引导幼儿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的现象与事物,并自由表达与表现的过程.其实,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也不乏有品德教育内容火花的随机出现,为此,我们要善于挖掘活动开展中的德育因素.在“有用的植物”这个主题中,我们发现其中隐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街心花园”这个小主题中,因为孩子都生活在各个小区中,对小区内街心花园设施还是比较了解的,平时也能关注到街心花园内人们在做些什么事.所以,当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孩子们纷纷讲述了许多身边的故事,故事中也传递着信息一个信息:有些成人的举动不太合理,有将衣服随手扔在树叉上的,有吃完早饭后将塑料袋、一次性杯子乱扔的等它也向我们传递着一个相对应的德育因素:知道爱护街心花园内的植物和公共设施;知道园林工人的辛苦,自觉尊重成人的劳动.


4、注重行为习惯的规范和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