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

点赞:18226 浏览:8202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迎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正式实施.只有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树立起地理素质教育的旗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的改革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这改革的大潮中,老师要自己把握好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向.不能盲目地改革,也不能闭关自守.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收到极大的挑战,但传统应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一、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师生共同参与,构建和谐课堂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以课堂为中心,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1.突破这种教学误区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主动性为主要方向.教学的实质应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合理地从多角度展开思维,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和能力向应用方面迁移.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同时构建地理师生互动的地理课堂也至关重要,课堂是师生之间动态交往的场所,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教育实践基地,也是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的人生舞台.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快乐和谐的课堂,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同时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区域性、综合性特征,地理教育内容的广阔性,地理环境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为地理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师生的互动不仅一要有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课堂上,偶尔引用一两旬歌曲,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实现了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活了课堂教学.二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有时是决定学生对课程感兴趣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学生讨厌老师,连带反应就是老师教的课程也不喜欢.反之如果学生喜欢老师,那么老师教的课程也自然喜欢.所以搞好师生关系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创设地理教学情境,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根本的教学目标,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地理课程强调的是人地关系,通过学习地理形成正确的天地观念,认识自然环境的美、了解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与相互影响,关注未来的生活和环境质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民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自身发展、怎么写作社会的最基本知识素质,也是最重要的国民素质之一.

地理课程帮助学生形成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法制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环保教育以课堂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课堂中,在学习了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之后,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课外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做调查分析,直观地认识环境问题,并思考应如何来解决问题,提高自己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保护环境、防治污染、节约用水等良好的环境观念和自觉自律的行为规范.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三、创新地理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作用于生活,这是不变的真理.高中地理的教学也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地理教学就是课堂教学,偏重于理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必须将学生的学术课程学习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技能学习与个性发展融合起来.新的教学模式则应强调地理学科的实践,变闭合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课堂教学.例如:组织学生依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观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及特征;开展地理要素单向调查;启发学生写地理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指导学生收集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参观访问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实用性的范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如今虽然大力倡导新课程的改革,但是新课程的改革还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完善和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的结构水平.在综合化的思想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科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必将对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