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对我国大学教育的

点赞:7287 浏览:2399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2010年以来,世界著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在我国受到了在校大学生、白领等阶层的追捧,这对我们的大学教育有三点启示.一是走向开放是大学教育的必然趋势,对我国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二是培育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基石,要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培养具有独立精神的完整的人.三是我们要在这种公开教育资源共享的潮流中,理性认识差距,从而迈出坚实的步伐.

关 键 词:网络公开课;大学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06-02

2010年下半年以来,网易、新浪等商业性网络媒体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程共享频道,世界知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程录像在国内迅速蹿红,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这一现象被评为2010年度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十大新闻事件之一.在分享共享国际名校资源丰富的网络公开课教与学乐趣的同时,我认为它对我国大学教育有三点启示.

启示一:走向开放是大学教育的大势所趋.2001年的4月4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宣布,该校网络课件开放工程正式启动,时至今日,美国已经有20多所大学加入这个行列;在欧洲,自2006年开始启动了英国开放大学的“开放学习”计划等三个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在日本,已经有16所大学公开了部分课程;在台湾,已经有14所大学公开了其课程.此外,阿富汗、澳大利亚、奥地利、巴西、加拿大等也都不同程度的推出了相应的开放式课程.[1]据诸多相关文章披露,开放课程在全球已是燎原之势,我认为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曾说:“我们也必须下决心利用我们的新科技,利用它们来对全世界的人类赋予知识和力量,让教育更为平民化等因为我们认为这是我们的使命:协助提升全世界每个角落的高等教育.这个计划基于两个价值观:机会与开放性.这两个价值观让我们的大学与国家强盛,这两个价值观也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安全与繁荣”.[1]这段话明确阐明了网络公开课的意义,一是让教育平民化,二是它的机会与开放性,将会让我们的大学与国家强盛、让世界更加安全与繁荣.我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理应有这样的担当——在让全世界变得安全与繁荣的同时发展壮大自己,提升我们的教育水平,使高等教育平民化,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10年7月29日,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制定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依据我国教育现状,发展高等教育,使之不断走向开放,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来说至关重要.而高校的网络公开课是高等教育不断平民化的一个不错选择.其原因有二:一是网络公开课受众广.有数据显示,麻省理工开放课程的使用者中,42%是在校注册学生,43%是校外自学人士.耶鲁大学的情况也类似,校外的资源使用者占到了69%.英国公开大学的开放课程经常出现在iTunesU下载排行榜前五位中,课程依难度分为“导论、中级、进阶、研究”四个等级.[2]2010年7月9日,VeryCDU正式上线,中国网民的热情被一下子激发了,从浏览量看,VeryCDU上各热门课程的浏览量都突破了百万.其二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当年从哈佛大学辍学的比尔·盖茨曾说,未来最好的大学就是互联网.在看了麻省理工的开放课《固态化学导论》后他留言,“我从这些讲座和课程资料中学到了很多,谢谢你们把它放到网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外国名校课程之所以在我国社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除了课程本身的魅力之外,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也是重要一点.它为我们建立学习型社会,真正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有效而便捷的途径.

启示二:培育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基石.在追捧网络公开课的热潮中,据说人文类课程最受欢迎,大家不仅想从里面学知识,更主要是学西方的思维方法,网络名人和菜头也曾经在博客里推荐开放式课程时写道:“单看西方思想家的思辨过程,就已经足够性感.”甚至有人惊呼,“原来人文也可以性感”,教育者传授的不单单是知识,还有道德、审美、智慧、.2011年3月19日,复旦大学邀请哈佛大学的人文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桑德尔来讲《什么是正义》,结果据到场的学生讲,“场面从来没有这么火爆过”,能挤进讲堂站着旁听的同学已经是极其幸运的了.[3]桑德尔教授在中国的突然走红,全仰仗于网络公开课的流行.他在哈佛教授的那门课程《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算得上是网络公开课的里程碑,这个道德与政治哲学的入门课程,是最受哈佛新生欢迎的公开课.每周超过1000位学生坐在哈佛的大礼堂里,听桑德尔侃侃而谈,学生们同时还将接触过去一些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康德、密尔、洛克,然后师生们一起评判性思考关于公正、平等、与公民权利的一些基本问题,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世界一流大学人文教育的卓越成果.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都充分体现了对人文教育的重视.[4]斯坦福大学在其通识教育中拟定了9类课程——文化、理念与价值,世界文化,美国文化,数学,自然科学,技术与应用科学,文学与艺术,哲学、社会与宗教思想,社会与行为科学,要求学生从这些类别中至少选修11门课,其总学分不得少于60个,占规定学分的33%.而且选修课的要求一点也不亚于专业课.[4]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课程设置和他们的教育思想就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在这个目标之下人文教育举足轻重.

启示三:我国的高校公开课建设应理性认识差距.我国的大学也有公开课,教育部于2003年4月提出了建设“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国家精品课程项目,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内提出启动精品课程,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但是却没有多少学生追着看.这主要是因为许多高校的网络公开课多以教纲为主,视频十分少见,而在一些知名高校的“课程中心”中虽有视频一栏,但点击后却显示“找不到”.有视频的,不是老师在黑板上写板书,就是没有学生,老师对着PPT讲授,视频乏味呆板.更有甚者只摘录教学过程的部分片段作为视频,课程被肢解的面目全非,根本无法体验一门课程的全部教学过程.精品不精,而有残品之嫌.况且这类课程“重申报、轻建设、难共享”,却是不争的事实,根本就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尤其是2011年3月26日,电视台推出了《关注网络公开课:国家精品课养在高校人未识》的视频报道,再次深刻传达了我国公众对中国大学网络公开课的渴望.2011年10月12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于是2011年11月9日,由教育部推出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通过网易、新浪公共网络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它标志着国内一流高校的课程,已经通过网络这个开放的平台惠及普通公众.通过各种媒体的报道显示,目前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挑战也是机遇,有挑战才有价值.今后,我国还将在高校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程后,推出资源共享课程,作为开放教育资源的一部分.按照教育部的工作思路,建设资源共享课程是要实现全程教学录像、演示文稿、试题库、素材库等课程资源的网络共享,它的意义与目标在于带动教师在课程设计理念、模块构成、知识点讲授、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是对课程的全方位考量,实现学生在线学习、跨校选修,使学生享受到更多的优质课程资源.[5]推进网络公开课,还涉及许多问题,比如学校办学自主权、办学理念、知识产权、教师教育自主权等,可以说一堂课所接受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清醒认识到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机制存在差距.因此,我们应理性的分析自身,认识中国教育的积弊、中国教育在世界的位置,对我们的国家与世界的责任,朝着我们的办学方向迈出我们坚实的步伐,并期待我们的教学成果能与世界共享.

世界著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教育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人人影视的内容负责人夏弘毅在“让我们重塑教育理念”的公告贴中这样写道“2010年7月9日,我们回望1919年5月4日,会不会与有荣焉?”把网络公开课的意义提升到五四运动的高度,我还真不敢苟同,但是它至少让我们感到了触动,触发了我们的思考,就像桑德拉教授《公正课》的结尾语: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了哪些知识,而在于触发了你的思考.

民周刊,2010,(47).

[3]中国信息大学新闻网.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如此走红为哪般?[DB/OL].

http://.ciu.gov./News/2010-12-22/101222021318663..

[4]别敦荣,张征.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88.

[5]朱振国.当大学站上网络平台[N].光明日报,2012-01-18.

作者简介:刘金梅(1969-),女,天津市蓟县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