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的本土化建构

点赞:22745 浏览:1058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土化教学理论的建构需要在重视理论思辨的同时,立足变革性教育教学实践,从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出发,通过把握现实教学问题建构本土化的教学理论.这既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彰显教学论实践品格的需要.本土化教学理论的建构应立足变革性实践,围绕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介入、教育教学实验的开展以及“研究共同体”的建立三方面展开.

关 键 词:教学理论;变革性实践;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289(2012)10-0005-03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外教育教学理论的大量引进,如何进行本土化的理论研究与实验,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理论,已成为教学论研究的热点话题.其实,我们提出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这一命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已经凸显了教学论学科对本国教育教学实践关注不够的问题.因而,要建构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本土化理论,就需要我们在重视理论思辨的同时立足变革性教育教学实践,从我国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出发,通过把握本国的现实教学问题建构本土化的教学理论.

一、变革性实践与本土化教学理论

变革性实践是指为了促进学科发展与建设而开展的以重大现实教学问题为着眼点和立足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和原创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变革性实践覆盖了理论、策略、方法论的创新,以非占有知识的姿态思考中国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1]45它着力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寻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生长点,从实践角度深化理论,沟通理论与实践.当下,最具代表性的变革性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视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体性教育”实验和注重焕发课堂生命活力的“新基础教育”实验.这些变革性教育教学实践,“不仅促进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化,而且为教学论学科实现原创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源泉,促进了教学论学科本土化发展”[1]43.

教学理的本土化建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本土化教学理论是指在立国教育教学实际基础上,通过广泛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教学理论并将其统一于本国当下教育教学实践从而生发出来的具有“本土情怀”的科学理论.本土化教学理论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动态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它涵盖了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国外教学理论的本土化以及教学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三部分.传统教学思想是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的历史基础和文化根脉,国外教学理论是建构本土化理论的现实参照和借鉴资源,教学实践经验则是建构本土化理论的原始生长点,而对三者进行继承、转化和升华的就是本国当下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国教学理论的基础就是中国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应该通过把握本土的教学问题建构本土化的教学理论,而不能在西方理论框架下虚构中国的教学问题[2].本国教育教学实践是检验传统、异质和经验教学理论是否符合本国实际的主要的途径.在本土化教学理论的建构过程中,无论是理论的继承、转化还是升华都不能全然以逻辑演绎的方式进行,而应该立足国情、面向实践,秉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方法论.当然,强调本土化理论的实践性并非忽视其理论性,而是着眼于提高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通过实践来促进本土化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使其更好地怎么写作于本国教育教学实践.

在建构立足变革性实践的本土化教学理论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仅只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反映与被反映的线性关系,更多表现出一种“相互滋养、互融共生”的非线性、动态化关系.一方面,变革性实践是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的现实基础,它为本土化教学理论提出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并在实践过程中检验、修正和完善本土化的教学理论.另一方面,本土化理论以变革性实践定向,为本国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具有适切性和针对性的指导,在推动变革性实践顺利开展的同时又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


二、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的必要性

(一)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些从国外涌入的新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在国内出现了“消化不良”、“水土不服”的现象,这些在国外被视为相对成熟或较为科学的理论在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教育学界对国外课程与教学理论的顶礼膜拜和盲目移植,致使引进有余而消化吸收不足.而国外教学理论大都根植于本国教育教学实践,都有其产生的特定社会背景、文化脉络和教育基础,是特定历史阶段和文化环境的产物,虽具有一定的可移植性,但往往不具备普适性.如果我们不对滋养着这些理论的“原生环境”进行分析和考量而盲目移植,则难免会出现“南橘北枳”的现象.因此,鉴于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急需立足变革性实践,以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为实践平台,在继承传统优秀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国外教学理论进行本土转化,推动继承传统、放眼全球和面向实践的本土化教学理论的建构,避免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沦为国外教育理论的“跑马场”和“试验田”.

(二)是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教学论学科偏重于文本研究而忽视对现实教学问题的研究,“很多研究者热衷演绎研究,而不愿从事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归纳研究,致使教学理论囿于‘本本主义’而缺乏原创性的研究.”[3]即使是在文本研究中,也存在着对西方教学理论进行附会式解读的倾向,而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历史与现实关照的不够,致使我国教学理论在对西方的过分追逐中与本国教育历史和教学实际渐行渐远、逐渐丧失了文化自信和与西方对话的资本.这种固守书斋的文本研究因缺乏对现实教学问题的关照而逐渐与侧重实践生成的归纳式研究逐渐疏远,并形成了重思辨演绎的理论教学论和重实践生成的实践教学论.前者侧重于对教学论学科中的理论问题的研究,后者则侧重对现实教学问题的研究.在这两种研究范式之中,多数研究者倾向于依靠逻辑演绎的文本研究,因为这种研究省时省力、易出成果,而且风险小、可靠性高,故而已成为当今教学论研究的主流范式,而注重实践生成的实证实验研究则因为费时费力、复杂多变和高风险而备受冷落.本土化教学理论的建构,“理论的思辨演绎固然不可缺少,但更应注重其实践生成”.[4]将二者统一于变革性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推动教学论学科的科学发展并最终促使其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