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

点赞:11434 浏览:4659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物理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古今中外无数成功的科学成果无一不是通过反复精准的科学实验研究得出,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初中生动手实验能力,帮助青少年塑造探索求知精神,更有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综上所述,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物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在实验中的定位直接影响着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然而,由于受到各方面客观条件的制约,再加上初中生动手实验能力有限,大多数初级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并不理想,很多教师不愿做实验.于是出现了“讲实验”、“背实验”的现象.那么,物理教师究竟该如何打破这种局面,在实验教学中该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呢?下面笔者从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方面探讨.

一、实验前:概念原理不可抛,目的明确学得好

初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教师应紧贴教学大纲,根据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从物理实验前的理论储备指导入手,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呼吁杜绝过分“死啃”书本,但也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理论,实验前全面讲解概念原理,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帮助理解实验元素和实验原理,弄清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加强物理实验前理论教学的探究,为实践操作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促使物理实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实验前理论储备不到位,学生面对实验器材只会一头雾水,无从下手,那么做实验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无论什么时候,物理教师在实验初对学生的理论讲解和指导始终是帮助学生做好实验的第一步.

实验前的理论讲解过程中,教师除了讲解基本概念原理,也应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自觉发现实验乐趣和疑惑,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也是不可忽视的,实验前物理教师对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作出强调和指导,能够有效防止和减少实验事故的发生.

二、实验中:设计取材巧妙,实验引导有新招

物理教学实验中,实验设计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实验课效率的高低,教师实验时设计越巧妙,单位时间内实验课上学生收获的细节就会更多.这时物理教师就像工程师,用理论和智慧设计学生的实验过程,并根据实验要求选择恰当的实验器材.具体来讲,熟记实验原理,讲究实验方法,步骤科学可行,尽量减小误差,符合初中阶段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客观实验条件等,这些都属于实验设计的范畴;另外,实验器材的选择也是实验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恰当的器材能使实验效果更加显著,反之,不仅有可能影响实验进程,甚至可能造成实验事故.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物理教师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实验时,教师应“放手”,为学生做实验创造相对开放的空间,使学生充分享受实验的乐趣,通过亲身经历眼观手动获得他们学习所需要的经验.

以《浮力》一章教学为例,为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设计实验.实验前,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大胆猜想可能的实验结果,然后向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确定本节的主线为利用对比法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器材选用薄铁片、烧杯和水.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做一系列实验.

(1)对比分析③④两次实验,得出结论:对比分析④⑤两次实验,得出结论:综合分析归纳上述实验,得到的较为完整的结论:.

(2)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是否有关”.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铁片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铁片下沉至杯底.

步骤二:将铁片弯成“碗状”再放入水中,它漂浮在水面上.

通过分析可知,第一次铁片受到的浮力第二次铁片受到的浮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有关.前面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只关注了铁片的改变,忽视了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三、实验后:总结实验成果,分析利弊得失

科学实验是为了验证所学理论,发现知识.进入实验室不同于“玩耍”,不能为了实验而实验,及时总结实验成果,分析利弊得失是至关重要的.实验结束后,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在,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畅所欲言,总结经验教训,撰写实验报告,加深实验理解.实验报告的撰写不应单纯局限于文字,物理教师应该创新教育方法,引导学生从学习角度多样化加深层次,如图表法,对比法、数据分析法等.科学实验难免会有误差,实验过程就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实验成果“画龙点睛”,必要时,还应点拨学生用更为便捷的方法以便下次实验能够顺利进行.


初中生正处于理性逻辑思维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物理教师应在小学开展的一些基于现象的手工活动基础上,结合课本理论知识组织开展符合其认知能力的科学实验,与学生共同参与合作,逐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在物理实验中的主导地位,让实验课堂充满乐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兴趣,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