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心理预期调查

点赞:4857 浏览:1534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章以问卷调查方式,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中随机抽样,对学生心理预期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方式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为构建高校教学改革的课程群建设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优化高校培养目标提供依据.

关 键 词:土木工程;本科生;心理预期

中图分类号:TU-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20-04

自1998年10月国家教育部将土建类各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以来,在“大土木”背景下,国内各大高校土木院系渐渐从苏联式专业细化向“厚基础宽口径”转变

.在多年教学改革探索中,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懂设计、施工、管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性复合应用型人才成了各大院校竞相追逐的培养目标.世纪交接之时,国内工程类院校培养目标的制定通常来自以下四个方面[1]:(1)依据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2)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3)依据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和现状;(4)依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


为适应时怎么发表展,制定新培养目标时有必要将第五点纳入考量因素,即依据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与心理预期将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oriented)逐渐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oriented)[2].以学生为中心是指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预期帮助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实现教育目标,而不是无原则迎合学生需要.前哈佛学院院长哈瑞刘易斯在《失去卓越的灵魂》[3]中明确指出,当代大学普遍存在过分迎合学生需求的问题.在中国高校教改过程中也必须对此问题予以关注.此背景下,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开展专业心理预期问卷调查,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的问卷结果进行了数据统计与特征分析,以期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对象为土木工程专业大一与大三学生.共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1份,有效率90.5%.其中大一学生88份,大三学生93份.调查目的为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大学生心理预期的特点.

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专业热情、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问卷的题型有单选题、多项选择题和开放式题型三种.部分题目采用低、高年级对比方式,纵向观察学生在专业认识上的发展趋势与规律.为了让学生真实、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问卷最后还留有空间给学生自主发表建议与意见.

二、分析与讨论

(一)对培养目标的心理预期

与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4]比照可以看到,人文、社会科学、人与环境关系等方面的选项占到了1/5以上,说明在这些方面学生心理预期与国际教育趋势一致.在物质文化日益完善的今天,“人文、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了人类文明的象征.在发达国家的土木工程专业里,已经把这部分作为课程重要内容,比如美国麻省理工的土木工程学院就叫做Civil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Department,也有许多相应的课程设置;日本土木工程专业排名前三的大学、京都大学和工业大学都将人文、社会、环境列入了培养计划,并有相当多的课程来支持.反观国内在这方面的课程设置还不充分.

其次,学生对经济与法律、国际视野、管理能力、社会责任感、通才培养等培养目标的心理预期分别占比17%、16%、15%、12%、9%.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作为工科学生,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经管类知识的求知也很强烈.在土木建筑行业日趋国际化的背景下,优秀的土木界人才必须具备项目预算、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经济与管理类知识.这也说明各大土木院校在培养技术人才同时,也不能放松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除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外,必须系统考虑人文、社会科学、人与环境关系、经济、法律、管理、国际视野等一系列通识类课程的设置.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通才教育的理解不应仅局限于所教学科的范围广、领域宽.原清华校长梅贻琦认为,通才教育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方面.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只能在生活(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学到,而不能单纯地通过课堂教学来习得.具备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等都是大土木提出后,对21世纪高素质土木工程人才的基本要求,这是一个“软”指标,此外还需要制定一套相应的评估体系.目前,这些“软”指标确实很难落实贯彻到培养目标中,也难以对实施效果予以客观准确的评价.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心理预期调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土木工程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再次,在学生的主观反馈意见中还提到了行业现状、实践、人格塑造、艺术素养、创新能力与建筑审美,这些能力的塑造也有助于培养目标的制定.

(二)对课程设置的心理预期

对学生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心理预期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总课程是否偏多.表1和表2分别列举了课外活动时间与内容的调查结果.从侧面可以看出,课程总数设置还是比较合理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个人兴趣活动,从而规划与实现自身发展.学生平时投身自主学习的积极程度,总体上来说也呈现良好的趋势.

第二,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所占课时比重.图2中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专业课和通识课程所占课时比重是合理的.而此前,普遍的观点是认为需要通过削减部分通识课程提高专业课程比重,从而让学生具备更全面、完善的专业知识,成为精通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图2的调查结果显示,可以在入学初期设置若干与专业相关的通识课程,让学生尽早对专业背景、未来发展需求有初步的认识与概念,以便高年级时可以根据自身兴趣、条件等客观因素理性选择专业方向.

此外,也可以通过优化通识课程结构达到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这就是文章调查的第三个方面——如何优化通识课程结构.图3给出了学生对于优化通识课程结构的心理预期数据.从中可以看到,相对于削减一些通识课程,学生更倾向于将部分必修通识课程改为选修,从而可以更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实现“自主安排学习”.但同时也应看到,放开全部通识课程的选择权利,仅对总学分有要求这一措施并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这说明学生更希望有指导性地学习.对高年级学生而言设置选修通识课程是更为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