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现状

点赞:3528 浏览:99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无论是国家的教育政策还是具体的教学改革,大学语文都被置于重要的位置.但实际上,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都令人担忧,设置上的边缘化,内容上的功利化,教学上过多地强调实用化,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掣肘大学语文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 键 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现状

大学语文课程从上世纪20年代设置以来,其发展几番浮沉,颇多曲折.虽经多方努力,但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的边缘化

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与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几乎同步.在当时,大学语文是所有高等院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由于基本上都在大学一年级开课,故而1942年被正式命名为“大一国文”.解放后,凡“国文”皆改称“语文”,所以才有“大学语文”之称.建国初期,受苏联教育模式及“”的影响,这门以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营造大学文化氛围为主要作用的课程被迫中断近三十年之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一片荒芜,璀璨的民族文化得不到传承,优秀的民族精神找不到出路.20世纪70年代,高考恢复,百废待兴,但当时流行一句妇孺皆知的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社会上重理轻文的倾向可见一斑.针对这种不合理倾向,1978年秋,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著名教育家、科学家苏步青教授提出要给理工科学生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随后,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教授和华中师大徐中玉教授联合倡议,在高校恢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教育部批准了这一提议.至此,中断近三十年的大学语文课程得以重开.从而确立了大学语文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的高校包括高职高专,及成人自考考试,都要求选修这门课程,大学语文迎来了繁荣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教育观念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提倡教育当中的人文因素和美学因素,而大学语文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载体.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强调了在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但在现实中,大学语文却地位尴尬.2011年11月7号,新华网以《关注母语教育失落的大学语文》为题,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边缘化尴尬处境进行了报道,其所选录的三篇文章《母语教育地位亟待提高》、《大学语文: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及《遭遇尴尬的大学语文》全部发表于《光明日报》,比较深刻地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与现实中的被边缘化的矛盾.

在众多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尤其不受重视,开不开大学语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对它的重视程度以及专业课的开设情况.一些院校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根本就没有设置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有的院校即使设置了,定位也是错误的.大学语文本身是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但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却把这门课当成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虽然开设了但定位也存在问题.一些院系需要停开、压缩课程,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学语文课,外语、计算机技术、政治甚至普通话口语、书法都可以取代大学语文课,作为母语教育的大学语文课变得好似可有可无,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大学生在拥有一技之长的同时,还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身边的世界.谋生的技能之外还要有广博的学识,高远的识见,如此方能拥有强大的内心,击不垮的信念,才能在人生之路上安之如饴.


二、内容选择的功利化

在大学语文授课内容的选择上,目前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偏重工具性,把大学语文的内容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上,强调其工具性作用,近似于应用文写作之类的课程.以教材为例,如孙昕光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1],教材分为阅读和写作两大部分.这种教材的内容安排,其目的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主,兼及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但问题在于,提高什么文体的写作能力?如果是为了提高记叙文、议论文的写作能力,为何要配上快速阅读和精读方法,需知这并不能集中解决上述两种文体的写作能力;而诗歌、小说戏剧单元,则与培养大学生写作能力关系不大,只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阅读欣赏水平.

二是偏重文学史性质,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作品的选读使学生了解中外文学发展史,这种模式又太过于专业,忽略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以教材为例,如吴跃平、晏培玉主编的、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社的《大学语文》.[2]这套教材以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为主要目的,但又要兼顾散文、诗、赋、评论、小说等常用文体,贪多,反而显得缺乏重心,思路不明.

三是偏重人文性,重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为例,在编写体例上别出心裁,分为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养、社会人生、人情世态、乡思亲情、爱情婚姻、人物风情、咏史怀古、写景记游、论学品艺和附录共13各部分.[3]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现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语文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大学语文本身是注重爱与美的人文性学科,但也是兼顾知识与技能的学科.不仅要肩负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理想的重任,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承递者,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对社会,有明确的担当,不说“达则兼济天下”,至少“穷能独善其身”.同时也要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逐步将知识变为种种技能,变成阅读能力,变为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在内容上要兼顾其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价值.但在很多高职院校中,由于学校注重实用的功利主义课改观念、学生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学习观念,造成大学语文授课内容的选取偏重其工具性、实用性,而忽略了其人文性和审美价值.这种功利性的教育观念导致了今天不少大学生有立身之能,而无立身之心;有谋生之道,而无安心之途;有取舍之法,而无是非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