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一点

点赞:3976 浏览:113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近年来,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严重.针对这个状况,国务院召开了体育工作专题会议,这是我国历史上国务院唯一一次单独为体育工作召开的会议,也说明了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已十分严重.为此,河南省教育厅组织了省体育骨干教师培训,传达了一些先进的教育精神和教学经验,旨在提高基层体育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和业务水平,传授了一些可行性较强的教学法.笔者参加了这次培训学习,受益匪浅.通过与外地体育同仁的交流,也印证了我原来的一个猜测:相当普遍的学校体育课都面临一个“生存”问题,尤其是毕业班,在升学的压力下,体育课经常性地给其他学科让路,甚至压根儿就取消了,为的是多背几个单词,多做几道题;同样还有“大班”问题——一个班十人,多者一百多人,甚至超过二百人,体育课不易组织,几乎无法上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也不能不说是目前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十分头痛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

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一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体育锻炼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社会的飞速发展促使人们必须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这也要求人们必须正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体育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身体是知识和技能的载体.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将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前提和保障,没有好身体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这是不容辩驳的客观道理.

笔者是一名体育教师,多年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对相当普遍存在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事实感触尤深,颇为忧虑,且有力不从心之感,在尽自己绵薄之力的同时,愿为现实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认识和建议:

第一,正确定义健康,摆正体育活动的地位,让学生明白“为何动”.不少同学认为,自己本身没有大病或很少生病,说明自己很健康,可以不参加或少参加体育锻炼.这种理解显然是错误的.联合国卫生组织宪章这样指出健康的内涵:“健康不仅是一个人没有症状或疾病表现的状态,而且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状态.”即使自身没有疾病的现象,但从保健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应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首先能提高我们的生活的质量,缓解现代生活的压力,使我们的身心都尽可能地维持在健康状态.适度的体育锻炼能使人身体强健,精神愉悦,性格开朗,精力充沛,工作学习效率高,身心良性发展,利于形成健康完整的性格.这就是我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最直接的目的.理解了这些,也就理解了体育和健康的关系,知道想要健康就必须参加体育锻炼的道理,就会改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一些错误认识,增强体育参与意识.

第二,明白了“为何动”,有了活动的积极性,还要面临“如何动”的问题.我们平时要求学生“动起来就好”,显然缺乏导向性.想要提高运动的效率,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固然是体育教育的主体,但对运动缺乏明确的整体概念,面对场地可能无所适从.老师的主导作用这时应该凸显出来,讲解、示范、引导等多种方法都应派上用场,让学生知道怎样运用器材,怎样运动,合理利用老师的身份,科学地组织好学生的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器材的条件下,取得尽可能好的锻炼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多动脑筋多花费精力去分析学生的客观情况,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内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都能参加活动,并从中得到乐趣,渐生兴趣.如此一来,下一步的工作更易开展.

第三,理解了“为何动”,学会了“如何动”,还需要对学生“允许动”.以相关法规、政策的形式,改变一些学校领导的思想意识,更新“学校体育单纯培养个别体育特长生为校争光”的错误思想.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势在必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体育教育的权利,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时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在体育设施上,尽可能地设置不同的健身器材,让各个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为;在活动时间上,除保证“两课两操”外,更应注意课外活动的锻炼;在教育引导上,体育教师应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锻炼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体育项目设置上,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尤其是注意对女生项目的开设上,更应考虑周详.可因地制宜设置一些简单项目.笔者就尝试过让学生自备小器材,诸如毽子、沙包、跳绳之类,以此来调动女生的运动积极性.这些项目器材简便易带,场地条件限制少,几乎课外随地都可以进行,客观上也克服了一些女生怕出汗、怕受累而不愿动的消极心理.但是力度上不是很到位,须进一步加强,比如经常组织小型比赛,发展传统体育项目等等,是下一步工作努力的方向,力争“人人有项目,个个都活动”.让全民健身运动计划在我们力所能及的中小学校中的开展落到实处.

另外,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也是不可缺少的.终身体育观念源于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观点.按其本质含义理解,学校体育只是人生体育中的一个阶段,并不是最后环节,更应该是一个起点.人的一生都应该而且必须致力于体育活动,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锻炼终身化又受多种因素影响,倾向因素如知识、信念、态度及个人需要、经济状况、年龄、性别、家庭等,都可以左右一个人对体育参与的倾向意识.而场地设施、教师、个人所掌握的锻炼方法和技术水平、体育相关法规政策等又形成实现终身体育的促成因素.具备了倾向因素和促成因素条件,还需要社会的支持,朋友的影响、亲属、教师的劝告等多种因素都能制约、决定或影响终身体育实现的程度和效果.学校体育应该注重传授一些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将课外锻炼纳入正式的体育范畴.培养学生自我组织能力,养成自觉锻炼终身参与体育的习惯.在这里,体育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能决定了一些学生对体育参与的兴趣,对学生运动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阶段,错过这个时机,将对其造成终生难以弥补的损失.

体育锻炼终身化是一个复杂、发展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培养.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应把终身体育和自我实现联系起来,培养积极的态度,使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设法提供充足的场地设施,努力营造浓厚的锻炼氛围,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使其能够健康地发展.


在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运作上,也有不少的成功经验,像陕西省体育局的一些做法,就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主张以青少年俱乐部为支撑,在扩张俱乐部上下工夫,组织动员更多的青少年投入到校外体育锻炼队伍中去;并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在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上下工夫;同时创办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基地,在创新校外活动形式上下工夫,重视和加强校外体育工作,努力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总结出搞好校外体育工作领导重视校长重视是关键,培养热爱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教练队伍和基层体育师资队伍是基础,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允许适当收费,保证俱乐部良性运转的一系列成功经验,都有我们学习借鉴的价值.

此外,体育活动多多益善的观点也是不科学的.笔者认为,体育锻炼应适度,既不能少也不能过.很显然,运动量太小,“蜻蜓点水”式的活动,达不到运动锻炼的预期效果,而运动量过大,超出学生身体所能承受的限度,肯定有损于身体健康.只有适度的锻炼,才能有效地增强身体器官、系统的适应性,提高机体的功能.

显而易见,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是我们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最核心的目的,也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任务.再好的政策扶持,再好的场地和器材,如果最终没有让学生走上运动场,得到应得到的锻炼,延续了当前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状况,那将是我们体育工作者最大的失职,甚至是耻辱!

当前的严峻形势,逼迫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肩上的任务,潜心钻研业务,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在现有的条件下,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当然,这只是做好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细节环节,离不开体育工作领导阶层指挥棒的指挥.只有政策上的扶持、有关领导思想上重视和各个环节的落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每个中小学生都能享受到他们应该享受到的体育教育权利,让体育活动真正成为他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才是解决当前中小学生身体素质问题的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