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物”:文学地理学批评之根

点赞:16424 浏览:714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文学地理学批评是邹建军教授提出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提倡从地理空间的角度研究作家与作品等文学现象,以推进中外文学研究与批评工作,并促进文学批评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近年来,以邹建军教授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在文学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上取得进展,主要体现在其团队成员已经发表的五十篇学术论文里①.文学地理学批评是如何提出并发展起来的?文学地理学批评是不是一种具有原创性的批评方法?是不是可以与其他批评方法相提并论,成为当今世界最有效的批评方法之一?对此种种问题的回答,都不能离开对文学地理学批评合理性存在的思考.文学地理学批评有其存在的种种理由,然而最为根本的理由在于“天地之物”,正是人类之所见的天地之物为文学现象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文学地理学批评植下了厚土深根.

首先,作家之根在于天地之物.作家是如何生长起来的?作家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为什么东方作家与西方作家在人群里一眼就可以被认出来?为什么在欧洲的北方与南方出生的作家存在巨大区别?为什么中国的北方作家与南方作家之间,往往也存在天壤之别?一个出生与成长于盆地的作家,和一个出生与成长于海边的作家,为何有着不同的心理结构与性格特点,两者在作品中反映的景观与物象有着明显的不同?也许存在多种多样的原因,然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从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开始,天地之物给他们的印象有所不同,所造成的心理烙印与情感影像差距甚大.不仅作家是如此,诗人、艺术家、学者以至于所有生存与生活于在千世界的人们,莫不如此;只不过诗人与作家作为人类社会中非常敏感而深沉的人群,天地之物对他们的影响特别巨大而深远.他们会在自然世界中寻找灵感,与自然界的花鸟虫鱼与日月星辰等进行着交流与对话,看到高山他们感到雄伟,看到大海他们觉得辽阔,见到大江他们感到奔流,见到冰雪他们觉得寒冷,如此等等.诗人与作家们往往借助天地之物而抒发伤春悲秋之感,抒发仕途不顺之苦闷,寄托自我理想之追求;古诗有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王国维《人间词话》亦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②有时也会因人际关系的复杂而烦恼,有时也会因情感纠纷而痛苦,但天地自然之物对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具有基础性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最为根本的.不只是作家,人类生存之根都在于天地自然之物,他们就像地球母亲胸怀里的一群小小动物,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只能在天地自然之间发生,不可能有所超越.因此,作家之根在于天地之物,似可定论.

“天地之物”:文学地理学批评之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其次,文学作品之根在于天地之物.不仅作家之根在于天地之物,文学作品之根也在于天地之物.文学作品是由谁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创作出来的,不论是个体创作还是集体创作,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离开了作为作家的人,任何作品都是不可能产生的.电子计算机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文学作品.那么,作家为何要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此乃文学发生的基本原理.作为人类成员之一的作家,对于天地万物的观察与体悟,从而产生了心灵触动,不得不加以表达;“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③情感的冲动让他不得不对美丽的自然山川加以抒写与描绘,杰出的作品也许就这样产生了.没有对于自然山水的印象与感悟,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如何能够诞生呢?这就是众多的文学作品之中,保存着大量地理印象与自然意象的根本原因.同时,文学作品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呢?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具体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环境也是整个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作家在国内进行写作与国外进行写作,其情感与心理状态,应该是有所不同的;作家在高山上进行写作与在大海边进行写作,其艺术感觉与语言表达,也许也是存在差异的.当然,相比于作家与生俱来的地理因子而言,写作环境所构成的地理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某种特定情境之下,不同环境里的作品写作也许存在巨大差异:鲁迅早在日本写作以《摩罗诗力说》为代表的五篇学术论文,与回国后所写的《呐喊》等小说作品,则存在天壤之别;老舍在英国所写的《赵子日》与《二马》等小说,与后来在国内所写的《骆驼祥子》等小说,其差别也许就与此相关.因此,任何文学作品存在的根本在于天地之物,没有天与地所构成的自然空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的社会空间,就不会有文学作品的产生.

再次,文学之根在于天地之物.不仅是作家与作品之根在于天地之物,所有的文学现象之根也都在于天地之物.文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也不是太确定,不同的学者也许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人类所谓的“文学”是以作家作品为基本内容的,其他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社团、文学接受、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是天地之产物.文学思潮的发生不可能离开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文艺复兴表明当时的欧洲人对于古希腊文学的重视与向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当时的人类对自然的向往与迷醉;文学流派的产生往往是以特定自然环境为起点的,英国的湖畔诗派如果没有英格兰北部的昆布兰湖区,也许就并不存在.“陕西作家群”的创作更多地表现三秦大地上的历史文化意蕴和自然景物,而“湖南作家群”的书写更多地显现湘西世界的风土人情和青翠竹林,“江西诗派”的成长得益于宁静而秀美的华中自然山川,各个区域的文学亦呈现出各自鲜明独特的本土化色泽.即使是一种新的批评理论的兴起与一种新的文学理论观念的提出,也与特定时代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可分离.法兰克福学派的产生并不是无缘无故的,美国耶鲁学派的发展也是有其特定历史与自然原因的.因此,任何文学现象的发生都与天地之物存在直接的关系,虽然有的时候情况显得更为复杂.

第四,文学批评家之根在于天地之物.所有的文学现象之根都在于天地之物,那么作为文学现象之一的文学批评家,其根基也在于天地之物.文学批评自古就有,西方有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东方有刘勰的《文心雕龙》,皆为中国西方文学批评之杰作.如果没有古希腊文化与文学所提供的基础,如果没有地中海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不会有亚里斯多德及其《诗学》的存在;如果没有基于黄河流域自然环境而产生的南北朝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学,也就没有信仰佛教并钟情于自然山水的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产生.每一个批评家之所以能够独立地从事文学批评活动,就在于特定的地理环境所提供的生命能量与心理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审美趣味与审美判断.特别是某位批评家的心理结构与审美趣味的形成,与特定的自然山水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而批评家所从事的文学批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寻求文学作品里存在的种种有价值的东西,其中就包括自然天地之物在作品里的种种印记与留存.当批评家本体的地理基因与作品里存在的地理因素相汇合的时候,就会产生感悟上的灵机一动以至于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这就是真正的文学批评的开始.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文学批评家与文学批评文本之根,也在于天地之物.

天地之物即“地理”.本文所说的“天地之物”,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地理学批评中的“地理”.这里的“地理”概念,也许需要做出新的界定:传统的地理学所谓的“地理”,主要指地球表面自然景观之构成、之产生、之演变;④然而,文学地理学批评所谓的“地理”,则不仅包括地球表面之种种自然景观,也包括天体运行与某一部分已经自然化的人文景观,如故宫、长城、运河与三星堆之类的历史文物.一句话,人在天地之间所能够看到的所有物质形态的东西,都是我们所说的“地理”构成对象.所以,为了与传统地理学所谓的“地理”相区别,我们在这里以一个新的词语——“天地之物”作为界定.人类生活于天地之间,所有的文化现象与文学现象也都发生在天地之间,而天地之间的所有景象都会成为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成为了文学研究需要关注而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

注释:

①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2012年2月)资料显示,以“文学地理学”为名,按“关 键 词”检索,共发表相关论文190篇;按“篇名”检索,共发表相关论文40篇.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M].黄霖等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P34.

③黄霖:文心雕龙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P94.

④中国最早出现“地理”一词,是公元前4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故谓之理.”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书籍包括了《尚书-禹贡》和《山海经》等.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方,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这个术语,意思是“地理”或“大地的记述”,写出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地理学》.以上资料参见网络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易卜生戏剧地理基因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C752006】阶段性成果.

杜雪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