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学中公民教育的缺失

点赞:6224 浏览:2202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从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看,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时期,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可塑性较大,这是实施公民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时期.本文主要探讨小学品德教学中公民教育的缺失.

【关 键 词】小学品德;教学;公民教育

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时期,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可塑性较大,是实施公民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探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现代公民价值观,对于实施公民教育,推进品德课程改革,促进儿童品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公民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公民价值观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

的内部动力.小学品德课程中实施公民价值观教育,旨在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为指针,寻找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与公民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挖掘品德课程中公民价值观教育的要素,突出人类普适的价值观念,引导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探索品德课程实施中公民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与策略,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2小学品德教学中公民教育的缺失

公民教育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学校对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对公民教育的理解不够全面和自身公民意识不够强以及公民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单一这样三个方面:

首先,学校忽视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已经习惯了“传统”德育的工作模式,学校分管公民教育和教学的领导在工作中身兼数职,很少引导教师进行公民教育的调研.学校领导考虑更多的是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学校教学环境的改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的成绩等.

其次,教师的认识和素质存在局限.学校在公民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几乎都没有配备专职教师进行教学,多数是由班主任或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由于老师没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功底,缺乏对学生公民道德和公民精神形成规律的把握,上课照本宣科,敷衍了事,理论与实际情况没有结合起来,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学生也不感兴趣,课堂效果很差,有的老师只上半节课,余下时间就让学生做语文或数学作业.教师中由于个体素质差异,给公民教育也带来了难题和挑战.学校安排那些专业文化水平高的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公民教育,也不一定教得出色.因为专业文化水平与教学能力不完全对等.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的公民意识都不够强,也无法实施好公民教育.

此外,公民教育模式和方法单一.公民教育作为一种新理念提上日程,但如何有效进行公民教育的问题一时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优秀的公民教育专业老师仍然非常缺乏.在公民教育的教学中,老师难以找到合适的公民教育方法,就会套用传统的德育课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由于长期以来德育教学方法的影响,加上公民教育问题还没有深入人心,公民教育的地位也没有其他课程高,目前在小学,绝大部分教师都采取直接灌输的课堂教学,使公民教育也仅局限于课堂的讲授.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无法真正实施好公民教育.

3小学品德课程中公民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3.1品德课堂是公民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

品德课堂带有明确的导向性,有利于学生系统感受品德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掌握规范的行为方式.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全面把握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公民价值观教育因素,采取活动化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教学活动应源自儿童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应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学生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与体验,生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内化为道德信念.

3.2社会实践是公民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

一方面,由于受时空的限制,不可能每件事都在课堂上实践;另一方面,小学生年龄小,道德实践的自觉性不强,课堂上生成的价值观念需要在家庭、社会生活中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反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选择和适应能力,从而发挥公民价值观教育的整体效益.

小学品德教学中公民教育的缺失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公民教育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3.3课程整合是公民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拓展

小学生处于儿童时期,其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接受能力强.小学教育者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公民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在小学实施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我们的基础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也就是合格公民.小学教育在学校的总体教育目标上应把公民教育提高到学校办学目标的重要位置,并在学校的管理中采取的方式,营造一种有利于公民教育的氛围.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给予小学生恰当的带有启蒙性、准备性、基础性的公民教育的引导和帮助.从课程目标来看,每门学科都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因此,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公民价值观教育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如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倡导与同伴分享习作成果,有利于形成分享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们常常组织小组合作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共赢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挥教材优势,寻找课文内容与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既体现了工具性,又体现了人文性.

3.4要讲求知行统一

陶行知先生强调,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陶行知的知行统一思想在小学的公民教育中同样适用.小学的公民教育要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开始,培养学生合乎现代公民要求的言行举止,防止盲目行动的产生和错误行为的出现.


4结论

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学会多少条目和规范,而在于引导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只有形成了这些现代价值观念,才能称得上有开放的思想和真正的道德.毋庸置疑,为了实施公民教育,推进品德课程改革,提高德育实效,教师的教学应力求抓住教育的根本,着重在培养学生如何形成这些观念上下功夫,而不应在传授道德规范和道德知识这些浅层、表面上打转,以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