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其解决路径

点赞:30812 浏览:14340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就业具有知识性群体、职业选择层次高、政策性影响大、就业心理压力大等特点,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归因于高校缺少明确的人才定位、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有待加强、高校将毕业生就业作为唯一的目标导向、就业指导匮乏等.对此,文章提出要通过高校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建立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推出高校信息化就业平台进行解决.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困难成因途径

[作者简介]张晓林(1978-),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辽宁大连116029)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16-02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我国已逐步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然而,众多高校在办学思想及模式上仍不同程度地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加上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关系到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及家庭的利益,也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及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大学生就业的特点

与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群等相比,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就业群体中富有和创造性的特殊群体,就业特点鲜明.

1.知识性群体.大学生接受了多年教育,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源层次和较强的优秀人才特性,包括知识性和开拓性.高校毕业生是较活跃群体,但身心发育未完全成熟、社会阅历有待加深,不能准确地认识社会的多元化现象.同时,大学生受教育背景有很大的相似性,教育的成本、投资较大.一部分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有特别意义.

2.职业选择层次高.大学毕业生属于一个知识性群体,在选择职业时层次较高.大学生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人才资源库,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这使他们对于工作岗位的挑选上有较高的标准,倾向一些工资待遇较好、工作条件较好的岗位,择业倾向于高端劳动力市场.

3.政策性影响大.大学生就业受社会经济环境及整个政治体制方面的影响较大,相关部门发布的具体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也对其就业有关键影响.

4.就业心理压力大.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许多学生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存在焦虑、消极、迷茫等不良的心理状态,甚至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出现极度压抑、焦虑紧张等状况.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分析

1.高校缺少明确的人才定位.我国众多高等院校中,有全国一流学府、综合性大学、职业教育大学等不同类型及层次和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等不同任务目标的学校.在高等教育趋向大众化的阶段,各个院校承担的教育任务不同,培养的人才目标也有所不同.但一些从事精英教育学校的不断扩招,导致优质资源被稀释;还有一些从事职业教育的院校,为了生源的稳定性打着精英教育的名号.这种定位不明确的现象,会使学生的就业定位产生偏差,其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等逐渐趋同,缺少办学特色.在此种情况下,培养的学生缺少强烈的个性,其创造力大打折扣,导致就业存在困难.

2.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有待加强.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不是能够顺利就业且在岗位上取得一定的成就,跟个人职业素养有很大关系.所谓职业素养,就是人们在开展某项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品质,是从事这个职业所应具备的条件,主要表现为职业能力和职业兴趣等.就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学生素质一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一个是职业素养.基本素质具有普遍性的特征,是社会人都应具备的基本个性特征,包括社会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是一个人职业素质的重要基础.职业素养是作为“职业人”所具备的、不断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素养,除共性外还有个性.共性是所有职业人都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如解决矛盾的能力、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个性素质主要是特殊工作岗位的某些特殊素质要求.就目前情况来看,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企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通过学生专业实践,开展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活动,矫正并改变大学生存在的某些思想道德素养缺陷,如不能吃苦耐劳、未能正确认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不会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等.如若不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3.高校将毕业生就业作为唯一的目标导向.在某些高校中,在学生大三时就开始将他们放在企业中实习,认为能够增加学生锻炼机会、提高其实践能力,这种做法完全没有重视学生的培养标准.企业的人才招聘也一定程度上对高校教育秩序产生了冲击.一部分企业在每年的10月份进行高校招聘,面试合格后很快要求学生前往企业实习工作,直接或者间接地缩短了学生学习时间.就业率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杆,高校出于就业率考虑,也会迎合企业这种要求.

4.就业指导匮乏.我国高等院校在近几年才开始在学生入校后就开始对新生进行职业规划和指导,但也仅少部分学校开展,多数是集中讲座,鲜有相对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或者对学生大学四年的全过程进行就业指导.导致一些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就陷入迷茫,不知道自己以后能干什么,甚至将就业责任和压力完全推到父母及亲友身上;加上学生受到一些社会风气影响,劳动价值观有待调整,仅仅将就业目光放在较发达地区,这种纯粹的“面子就业”,加重了就业压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1.高校要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定位都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形势.在人才培养方面要走出专门培养学术精英的误区,明确大学毕业生也属于普通劳动者这一观点.每个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要对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和特点有起码的尊重,帮助学生找准自身的特长,根据高校的实际办学特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定位办学特色,打造学校的就业核心竞争能力.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要积极找出其科研优势,为国家创新性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教学型大学要突出其教学的核心地位,特别重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明确自身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才能让毕业生顺利走上就业岗位.2.高校要加强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第一,新时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除了要拓展课堂外的教育空间和资源之外,也不能忽略传统专业教学的基础地位.在新形势下,在高校各个专业的教育中要不断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堂教学素材,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实现教育管理向教育怎么写作的转变,重视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高等院校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除包含基础的理论教育之外,还要包括为人处世、社会品德等方面的内容.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满足企业实际需求,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运用实践化教学手段,推进新时期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二,要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要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先进人物的表彰、典型事例的推荐等融入学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优化高等院校学生对于企业和社会的认识,鼓励他们学习先进、奋发图强.让学生能够快速地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从而适应企业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3.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第一,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指导.要对新生进行认真的入学指导,让学生理清个人的个性特征,包括个人的性格以及做事能力等,还要对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有清晰认识;此后根据自己的性格进行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强化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时很快适应角色.可以分阶段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系列讲座,讲座人员认真解答学生关于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确立明确的发展方向,有规划、有步骤地完成大学生活.第二,素质拓展指导.高校学生处在人生中思想较为活跃的阶段,在新生入学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必然能让学生明确个人的学习目标,但在他们适应了校园生活之后,会对其中的一些事物和问题产生茫然的思想.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教育,主要出于对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高校需要给学生灌输就业意识,让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要采用一系列座谈或者心理辅导等形式,不断强化职业能力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学生走出学习中的迷茫和困惑.第三,求职应聘技巧指导.在学生即将毕业时,要认真细致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为了避免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定位难、心理状态不佳的问题,就需要在毕业之前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进行自我剖析,认识就业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进行自我定位.

4.高校要建立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鼓励学生到企业中进行专业实习和锻炼.在新时期,应不断利用高校开展专业实习的机会与企业合作,充分围绕新时期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这是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重要条件.高等院校可以联合各大企业,定期在学校开展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讲座,邀请一些企业名人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教育,这在对高等院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提高了学生的基本素质外,还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使高等院校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地谋求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也应积极地跟高校科研部门进行相关合作,在学校设立相应的科研专项基金,建立具有企业自身标志的教学设施和其他设施,也可通过企业捐款等方式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中去.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其解决路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大学生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5.推出高校信息化就业平台.高等院校可以积极建立一个公共的就业信息平台,能更好地减少就业的成本,也能够提高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跟自身素质的匹配程度;就业信息平台的操作不会受时间以及地点等的限制,与社会人员及毕业生的个人生活离得较近.对于公共信息就业平台来说,主要是根据现代化的信息通信技术,把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人才市场上的就业资源进行一个快速、有效的整合,进而建立一个相对比较丰富的就业信息资源数据库.高校的毕业生通过互联网或者那些比较智能的手机客户端就能登录到就业信息平台上,并关注就业岗位、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同时,就业信息平台也在积极地更新求职人员的个人基本信息,关注求职人员需求的工作岗位,通过相应的信息技术将就业单位跟求职的大学生联系起来.事实上,学校将有招聘需要的企业单位以及有工作需要的求职人员的信息登记到数据库中,可以让求职者获取更多的理想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对于那些需要人才的招聘单位来说,借助这个就业信息平台可以将企业所需要的就业岗位信息发布到需要求职的大学生那里.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就业平台将个人求职信息上传到网络上,方便、快捷地享受就业指导和一些可以应聘的等.在就业平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实用的原则,在信息化就业指导工作进一步开展的状况下,要紧密地结合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愿,找出市场上需求的人才,针对这些需求做好就业指导信息化工作.

[参考文献]

[1]庞明礼.“新读书无用论”与大学生就业压力相关性研究[J].高等教育管理,2013(2).

[2]黄一岚,吴剑.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J].教育评论,2013(2).

[3]黄敬宝.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演变及评价[J].中国劳动,2013(3).

[4]谭庆刚.制度性失业与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人口与经济,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