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材的建设

点赞:5785 浏览:1918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少数民族预科班语文教材建设关乎预科语文教学质量,而语文教材建设的前提是对预科语文课程性质的准确理解和对教材编写范式的科学把握、文选的“文质兼美”坚守.文章从课程性质、编写范式、选文标准三个维度探讨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材的得失.

[关 键 词]民族预科语文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池永文(1967-),男,湖北洪湖人,湖北民族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科技学院预科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少数民族教育、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湖北恩施44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湖北省教育厅一般教研项目“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整合研究”(项目编号:2010353)和2011年湖北民族学院一般教研项目“民族预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1JY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46-02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高校民族预科班语文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高校民族预科语文教材建设历来受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界的重视.教育部、国家民委曾先后组织编写过四套教材,现行的语文教材是在2006年版的基础上2013年重新修订的,对于提高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语文教学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从预科语文的性质、教材编写范式、选文标准三个维度探讨预科语文教材编写的得失.

一、少数民族预科班语文课程的性质

自20世纪以来,“大学语文”的性质、学科定位等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作为高校特殊的办学层次――少数民族预科班,其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很少提及,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先要弄清何谓“语文”.“语文”一词最先出自叶圣陶先生之手,1949年后在中小学课文里出现“语文”.叶圣陶先生解释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很明显,语文不等同语言,也不等于语言文学.

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材,以“大学语文”命为书名,其编者的用义显而易见,即与中学语文相区别.少数民族预科班是否属于大学范畴,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班管理办法〉》第一条明确了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是普通高校特殊的办学层次,暂不属于大学范畴.民族预科班学生充其量是大学生预备生,没有取得大学生学籍,这是其一.其二,教育部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补”“预”结合,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显然,少数民族预科阶段的语文教学是以“补”为重点的施教理念.“补”什么?在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中可以找到答案:与过去的课标相比,新课标重点突出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应用技能,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高校少数民族班语文课程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语言学课程,不宜讲授专门系统的语言学知识,也不能只讲纯文学作品,更不能成为文学史的压缩版.就预科语文性质和教学目标而言,高校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材只能叫“语文”或“预科语文”,不能命名为“大学语文”.否则,预科学生结业后分流到本科专业再学习“大学语文”不就是一种重复?

二、现行语文教材疑点

1.编写范式的陈旧.鲁迅先生在高度评价《古文观止》时说:“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教学目标的实现.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民族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教科书内容的综合性,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从本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上可以看出,教材缺乏特色,或者特色不鲜明.在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目标是突出语文的“工具性”、突出“人文精神”,还是“工具性”与“人文精神”并重?似乎都重要,但落实起来都虚空.因此,教材编排的体例是以文学史为结构主线,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体串联起来,形成直线平列式结构.再将所选文章加上解题、注释、阅读要求和简析.这一体例有明显的局限.它以文本的类型来编排,易把注意力到作品的形式上,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与大学中的写作课接近,缺乏“人文精神”的培养.它虽然也注重能力培养,但优美文章的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和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未突出,也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况且所选文章看不出编者独到的“审美发现”,多是各种《大学语文》中常选的经典之作.文章的注释和简析有现成的摘录,突出了“编”而不是“写”,“辑”而不是“述”的特征.预科语文教材一方面要按照本课程的内在逻辑组织编选,另一方面要根据预科学生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来组织选文,前者是教材选文的逻辑顺序,后者是受教者的心理顺序.心理顺序是始,逻辑顺序是终.二者互为一体,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础.

2.教材编排结构不合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都来自于内地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的林区、牧区和边疆自治区.他们的汉语基础不尽相同,有的相差很大,特别是高考民考民的学生,汉语基础更差.对中国的文言文很难理解,更难把握.在教材的编排结构中,首先就是中国古代文学部分,这一部分遴选了文言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分4个单元选文41篇,占整个教材篇幅的42%,这种编排不适合学生的心理接受规律,是“无对象”、接受主体“不在”“没有自我”的表现.一开始让学生接受难学的古文,会使学生在心理产生畏惧感,一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处理不当就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种“主体性欠缺”必然会导致民族预科语文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因此,在文本的遴选上要先易后难,应有意倾向现代文,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接受心理和学习习惯.三、教材编写的创新

1.教材编写理念的创新.高校民族预科班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办学层次,民族预科班的语文教学既不是“高四语文”,也不是高校中文系的文学史的“压缩版”.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语文课程的性质,深刻理解预科中“补”“预”的内涵.“补”主要是夯实民族预科学生的汉语言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同时民族预科教育是本科教育前的适应性学习阶段,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王建华教授认为预科阶段的语文教学教育重点应放在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和学习方法的传授上.因此,在编写预科语文教材时既要突出“补”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又要体现“预”的美育性.

2.教材编写模式的创新.自从1992年全国使用统编的民族预科班语文教材的编排模式以来,多少受全国高校《大学语文》传统编写模式的影响,在编写体例上往往是以文学史为结构线索体例;这种模式编写的教材主要以时间为线编排文章,其优势在于条理清晰、系统性强,但弊端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将民族预科班语文课上成中文本科生的文学史专业课,让民族预科学生听起来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如果以单元主题为结构体例,在教学过程中就能突出主题,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但忽略了学生汉语言基础知识的巩固.笔者认为应以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主要文学体裁中的经典性文章为主线,编织民族预科语文教学知识网络结构.文学作品与文学史是密不可分的,没有作品的文学史是空洞的文学史,没有文学史的作品是缺乏时代感的作品.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补”中提高,在“预”中拓展.

3.教材选文的创新.所谓“经典”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所谓文学性就是文学文本有别于其他文本的本质规定性.在罗曼雅各布森看来:“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特定的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北师大教授童庆炳先生对此有过论述:“我们今天应如何理解文学性呢?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掀起的‘美学热’的滚滚浪潮,使大家在讨论中逐渐形成了文学的特性是审美的共识.这就是说,审美是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根本特征.”如先秦诸子散文的思辨哲理和道德修养,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陶渊明“心远地自偏”安贫乐道的理想坚守,这些文人作品中包含厚重的文学性、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贤们的文章应是教材选择的重要内容.

二是现代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所谓“现代性”是指社会变革时期人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新的知识理念与价值标准.在文学艺术上,体现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无论是屈原的诗歌还是孔孟的文章都折射着先贤们富有哲理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打着时代烙印,彰显着现代精神,历久弥新.鲁迅敢于向几千年封建礼教挑战的现代精神,与他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勇于探索精神,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像王蒙的《活动变人形》、王安忆的《长恨歌》,或表现转型时期新知识分子的深沉痛苦,或抒写动荡年代青年女性的无奈命运,都表达了某种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和深切的人文关怀,都是现代性与时代性有机结合的经典范本.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材的建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语文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三是汉族作家与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统一.2013年修订版的《大学语文》虽然在每个单元补充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史,但所选的文本很少涉及少数民族作家作品.本套教材的施教对象是来自于全国边疆牧区、林区和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希望了解少数民族的作家作品,特别是本民族的作家作品.事实上,各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学家像一颗颗耀眼的星星,闪烁在中华几千年的文学历史长河中,璀璨而夺目,成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元代诗人耶律楚材,明代文学批评家李贽,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小说家曹雪芹,现当代作家中的老舍、沈从文、玛拉沁夫、阿来、张承志、霍达、叶梅等都是少数民族作家的优秀代表.他们或用汉文书写或用少数民族文字创作,其优秀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学宝库.如果在文选中多一些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会增加预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中华多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此外,从地域角度看,中华灿烂的文学历史,不仅包括中国大陆文学还涵盖港澳台文学.但在修订的《大学语文》中没有提及该地域的作家作品,不得不说是一大缺憾.现当代的作家中,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李敖的散文、余光中的诗文都是传世经典.

教材的编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编写者对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和对教学目标的全面理解,体现了编写者的指导思想、编排范式、文学视野、审美情趣.作为全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现行唯一的通用教材,其地位和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同仁提出真知灼见,促进高校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材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傅书华.关于高师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若干思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童庆炳.谈谈文学性[J].语文建设,2009(3).

[4]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特征[N].中国艺术报,201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