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生培养的问题

点赞:10526 浏览:43863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学科体系.但具体的培养工作仍处于探索和构建中,问题多多.文章从培养理念、教学模式、双导师制、质量评价体系和多元化办学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以期在实践中产生积极意义.

[关 键 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倪瑛(1977-),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浙江杭州31003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浙江工业大学校研究生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经管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10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84-02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化升级阶段,很多职业正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从业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高深的技术能力.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地改革培养研究生模式,特别要全体系、全方位地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积极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当前值得探讨的话题.通过对目前实际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提高认同度、改革教学模式、强化职业导向、实行双导师制、加强实践环节、执行高校、企业和社会多元化办学等能够有效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从1990年我国第一次尝试开设专业学位以来,专业学位的教育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历程.全国高校已为工商管理等19种专业设置了专业学位,一个以硕士学位为核心,以学士、硕士、博士三层并重的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延东同志曾在第二十六次和第二十七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上反复强调必须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5年实现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并重的格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结合国外高校多年专业学位发展过程,我国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从国家战略角度分析,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社会经济结构悄然变化,社会对于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巨大;从企业发展角度分析,企业不仅需要大量懂得理论知识的人才,也需要掌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高校定位角度分析,既要有学术型大学,也要有应用型高校;从学生就业角度分析,市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岗位,如果高校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就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我国正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在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正在酝酿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需要大批管理人才和研究人员,更需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新型劳动的实干人才.专业学位的大力发展可以为国家输送技术型、创造型等人力资源.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1.社会不认同,生源质量差.整体而言,社会对专业学位的认同度很低,许多企业不愿接纳专业学位毕业生.专业学位的招生规模偏小,培养成本比学术型学位高,高校不愿在专业学位培养上花大成本、大力气.不少教师、学生对专业学位不了解,总觉得比学术型学位低一等,因此考生主观不认同、被动选择的现象普遍存在.优质生源是优秀教育产出的前提条件,选择专业学位的生源质量一般,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认同.

2.欠缺专业学位应有的教育方式.高校还没有完全做好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准备工作,无法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很多学校在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中习惯沿袭学术学位教育模式:培养方案以学术型为模板;缺乏优秀教材和实践案例;任课教师由学术型教师兼任;教学和毕业标准从学术型移植;学生无法真正进行专业实践活动,无法从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和解决问题.所谓专业学位,其实“换汤不换药”.

3.缺乏专业学位的师资力量.专业学位规模扩大,导师增长速度远跟不上学生的增多数量,导致师生比例失衡;且高校推行的“双导师制”不健全,往往徒有虚名,学生无法真正得到校外导师的指导.同时,专业学位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往往授课方式单一、案例实践等教学环节薄弱,导致专业学位的教学质量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导师沿用学术型学位的培养方式,在专业学位2年的学制里,学生长期进行研究性质的工作,实践能力无法得到锻炼.

4.实践基地等培养环节滞后.高校和实践单位缺少沟通,没有真正落实实习单位,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没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实习时间不达标,实践环节名存实亡.同时企业不愿接受短期实习生,导师和学生很难将课程内容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由于学制短,学生第二学年要开始找工作,很难兼顾实习、毕业和求职三项任务.为了获得学分,学生不得不杜撰实践报告,完全丧失实践教学的效果.

5.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高校管理理念和手段滞后,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人员的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薄弱,管理机构、岗位、人员设置等条件无法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专业学位的评价应有别于学术型学位,尤其是教学实践环节要求应高于学术型学位要求,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内部管理机制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改革和提高.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对策

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研究生在教育培养目标上不同,因此培养模式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创造和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是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重要工作.

1.以加强职业性、强化实践性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概括和抽象,决定着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培养方式的选择,是确定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质量的指导战略.专业学位是为培养特定职业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而设置的,是一种带有职业素质的学位.因此,职业性和实践性应是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核心,经培养合格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严谨的职业操守,能较好地从事实际工作.政府、用人单位应制定并严格执行行业准入制度,真正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口就业.当然也可以调整现在的考核机制,逐步将专业学位引入职业资格认证的考核机制,使专业学位成为职业资格考试的前提条件,做好职业资格考试与学位的衔接.专业学位的社会认可度自然会大大提升.

2.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改革培养模式.专业学位教育要以特定职业为导向,强调课程设置、教学实践、论文写作等教育全程各环节都必须紧扣职业化.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过程.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应体现专业学位以职业为导向的多样化培养方式,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和相关行业领域的选修课程相辅相成,保证学生能学到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最实用的实践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应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采用案例教学、研讨教学和体验教学等多种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提高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实际判断能力和决策水平,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论文撰写上,注重科研成果与实际技术相转化的问题,在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论文的选题应与实际结合,避免纸上谈兵.论文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学术型论文,重点考察是否将理论转化成实际,能否解决实际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生培养的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术型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3.贯彻执行“双导师制”,构建专业学位的师资队伍.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一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要积极倡导“双导师制”,使两者优势互补.一方面,提倡教师“走出去”,深入企业进行实践交流,掌握所在学科技术发展前沿的实际问题,了解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最新资讯.既能在教学中立即运用最新的真实案例,又可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欢迎企业导师“走进来”.高校每年应对校外导师进行遴选和聘任,真正推行“内外双导师制”的教学管理制度.邀请掌握专门技能的高级技术人员走进高校,弥补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技能型教师缺乏的现状.

4.以鲜明的职业导向为特点,加强学生实践实习环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与社会和专业实践联系紧密,实践能力应贯穿培养的始终.高校应注重使用社会资源,建立示范性实践基地,使其真正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促进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可以不拘泥于传统的分段式教学,考虑如何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效地融合协调,实践基地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是学校和社会沟通的有效桥梁,有利于缩小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实践需求间的差距.

5.以科学、完善、专业为准则,建立专业学位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专业学位的评价体系应具有学术型和职业性相统一,以及特定的职业指向性等特点,与学术型学位相对独立又互相交叉.高校应摒弃传统的以学术需求为导向的质量观,建立独立的专业学位的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

在学生质量评价上,标准可以多样化,以适应不同职业的特点;在学位论文评价上,可以侧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评价裁定上,可以引进校外专业技能人才、社会企业参与考核等.专业学位教育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实际用人部门的需求是衡量其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必须尽快衔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社会需求与发展方向,从而形成更契合应用型人才的质量评价机制.

6.以市场需求和发展为导向,创建三位一体的多元化办学.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都是培养主体,缺一不可.高校和相关领域企业必须形成产学耦合机制,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加强协调和合作.高校在培养目标设定、课程计划安排、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必须充分听取企事业的意见,建立创新创业平台,举办各类层次的创业大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事业单位要为高校设立实习基地,输出校外导师.高校在学校氛围、规章制度和企业在文化建设、经济效益等方面可以找到交集,取得共赢.高校与企业两者在培养目标与发展战略,研究平台与实践基地,师资队伍与人力资源上必然会共赢.


在高校和企业之间,国家政府不可推卸地充当着重要的引导、协调和桥梁角色,应积极出台系列政策和制度,鼓励高校加强与企业和行业部门的合作.如20世纪90年代后,英国政府削减对大学的投入,比例下降近50%,迫使各大学将有广泛社会需求的专业博士的招收作为办学的经费拓展的依据,以此大大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秦发兰,陈新忠,汪华,等.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

[3]杨志超,葛乐,夏友桦,等.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浅探[J].江苏高教,2013(3).

[4]章晓莉,郁诗铭.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

[5]邓光平.英国专业博士学位设置的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