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性

点赞:4337 浏览:1221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基础教育的推进使信息技术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也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笔者根据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应遵循的原则,分析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整合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提高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趣味性的目的.

关 键 词:信息技术;课堂整合;创新;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0041-0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学科教学整合”实现教育信息化,它着重强调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从根本上变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随着家庭电脑应用的普及,很多小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一系列基本操作.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已经不能再是单纯的进行计算机操作的授课,而是要提高学生计算机技术的相关应用能力,还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体现因材施教的本质,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原则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的改变和影响着传统教育模式.信息技术能在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为人们所认可.但是,信息技术课堂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过程中,如何根据各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教学,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笔者认为,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过程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课程的“不可替代”性原则.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会使用计算机去处理信息,以适应信息化社会.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实现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学科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主体是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其他教学内容可以搭建直观、有效的教学平台,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是通过课程间的互相协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整体教学氛围,而不能互相替代.

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特别喜欢制作和欣赏Flash.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搭配一些优美的诗词、精美的动画和好听的音乐,帮助学生主动接触我国的历史文化、经典的艺术作品和著名的音乐.学生在课堂中既学会了Flash的制作,又感受到了艺术美和文化美的熏陶.但是,信息技术的课程不能替代学生的美术课和音乐课,信息技术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主要是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于其他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2.内容的科学性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内容的科学性既包括课堂设计的科学性,也包括知识的科学性.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小学生必修的科学教学学科,课程内容必须是严谨的.学科整合的目的是为了营造学生的学习氛围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为了整合而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进行.尤其是本学科的操作和理论知识的解说,应该尽量避免模糊的、似是而非的内容.

其次,嵌入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必须是必需的、正确的,不能牵强附会.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简单来说就是把抽象复杂的事物形象化和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涉及的英文发音、调色的基础知识以及数学图形等内容都要准确,否则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还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3.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信息技术课堂改革模式强调的是“自主、探究、合作、互动”,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探索新知识和对新知识的主动构建.因此,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是课堂整合过程中的根本原则,也是最容易忽略的原则.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和被动接受对象.更何况,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勇于探索,敢于尝试,“无师自通”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信息技术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因此,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作为主体进行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学习,积极地、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而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构建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和提供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手段.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策略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他们之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即应在某些需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时,要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学科教学.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怎么写作,即一堂课中学生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运用要恰到好处.在实践研究中笔者总结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策略如下:

1.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开头或结尾.在开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使学生进入探求的氛围中.信息技术用在课堂结尾,可加深对课程的认识、理解、体会.


我们在课上应该触及学生的心灵,应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用多媒体教学容易把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它改变了以往学生不论什么内容都只能面对教师和黑板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教学情境,改变以往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气氛,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用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有些知识的理解比较困难,时常不能正确掌握,其原因并不是学生本身思维水平或知识基础的问题,而是由于其生活经验的不足造成的.此时教师如果能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其图文并茂的特点,及时地呈现一些类似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从画面入手,具体感知这些生活情境,然后再来研究所学的知识,就能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些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也是造成学生理解和掌握困难的原因.利用信息技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将课程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大大宽泛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学生对事物的理解.

3.用在优化学科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首先,在使用时必须配合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使用,从而结合其他教学手段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使用、都适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根据学习者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教学媒体自身的功能来进行恰当选择.

其次,教师要通过掌握和探索相关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学习中.在信息技术课堂的打字练习过程中,将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进行有机的整合,帮助学生在练习打字的过程中,也进行英文字母的学习.在画图软件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将画图和数学结合起来,帮助小学生正确的认识和使用图形,比如正方形、三角形、椭圆、角度的认识等;另一方面还可以在画图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调色知识.这样信息技术的课堂不仅不会枯燥乏味,还能从各个学科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强调的是恰到好处的将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搭建平台,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帮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认知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当然,也要在帮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净化网络环境,保护学生的良好上网环境,提高他们删选信息的能力.

[J].环球瞭望,2004,(11).

[2]刘庆欢,吴丽芬.信息技术与小学师资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