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点赞:28516 浏览:13179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基本要求:教育内容由知识教育型向信仰教育型转变,教育方式由单一灌输式向渗透式转变,教育力量由思想政治课堂向全校各部门各学科各专业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模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模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力量模式.

关 键 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填鸭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291-02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式各样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理念进入高校大学生的视野,大学生的思想正经历着不同的变化,这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遵循时怎么发表展的规律,创新发展思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机遇和挑战

进入新世纪,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各种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涌入我国,当前我国的社会正是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的大学生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道德失范现象频发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会使大学生产生个体内心的冲突与矛盾,同时大学生的各种压力不断增大,加上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等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不断加重,公德意识缺乏,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缺失.

改革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信息网络化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带来冲击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通过互联网高校的大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信息网络化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严重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猛烈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对已有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果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确定性.

3.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效果弱化的问题

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通常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每个个体也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他们都有活跃的思维并且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此时,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的需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效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基本要求

十八大将“以人为本”提高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的战略高度.“以人为本”是当前我国实施教育方针的价值所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与此同时“以人为本”也是新时期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活动的主题.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力量都应当实现与其相对照的转型,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教育内容由知识教育型向信仰教育型转变

科学把握人的本质,最大限度地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是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常是为了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自身道德素养为目标,然而却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性,忽略了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属于社会本位观,因此,需要转变以往的社会本位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推动人与社会和谐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

信仰是人对自身之外的物质或精神的信任和依赖.树立科学的信仰,能够让人摆脱现实生活的苦恼,得到心灵上的安静,进而实现对个体及生命的超越.知识是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信仰是人对自身的把握.进行知识教育能够帮助人类更有效地改造现实世界,而实施信仰教育能够让人得到幸福.现今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着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借助知识教育的手段灌输给受众,让受众切实地认同并且能够接受,最终使信仰成为个体进行现实行动的指南方针,进一步将知识教育型向信仰教育型转变,增强人的自觉能动性.

2.教育方式由单一灌输式向渗透式转变

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单单地受“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影响,而应当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二者的有机互动.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方式尽管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收到一定的效果,然而因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多样而且变化比较大,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而灌输式方式忽略了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的过程,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阻力.然而文学艺术形式和文化娱乐等非政治的方式也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以及政治态度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能够借助这种间接的政治社会化方式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说借助非政治手段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及其态度,能够起到“渗透型”的效果.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当抛弃单一的“灌输式”的方法,应当由“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进而推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教育及人文教育的每个过程,渗透教学和生活的每个方面,特别是需要重点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3.教育力量由思想政治课堂向全校各部门各学科各专业转变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专门化的教育,此种教育和其他的学习课程没有关联,也和校园与寝室文化没有关联,同时也没有与学校的规章制度有关联,属于具有排他性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是富含人性化的教育,是不同领域人才都需要学习的一种教育.高校的行政工作人员以及学校的教师人员都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专门教育具有其他专业无法比拟的效用.所以,思想政治专门教育是灵魂,其他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辅助的作用.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相互支持,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一起为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做贡献.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模式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转变,需要建设一个新的理论体系.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能够知道,《原理》重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概论》主要讲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纲要》阐明了中国是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基础》主要教育学生养成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意识,这几门课程属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教育者和大学生双方开展交流,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说服教育最终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时,重点使用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新语言作为重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关键.因此,辅助部分对大学生实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能够在不同的专业基础课程上表现出来,如大学历史课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实施“三观”教育.体育课能够从培育学生的意志力方面实施“三观”教育.树立科学的理想信仰能够帮助大学生端正人生的方向,取得自我意识,因此应当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根基,各专业基础课起辅助作用,构建一个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理论新体系,帮助大学生平衡自身和外界的关系,促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信仰.

2.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模式

充分采用各式各样的教育方法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讨论式教学法重点指的是在教师有条不紊地筹划下,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借助之前预想的教学设计,启迪大学生就一些特定的问题阐述自身的想法和观点,进而提升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讨论式教学一般涉及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和得出结论这四个环节.借助讨论式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大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同时,重点激发学生对现实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思想,增强大学生对现实事物认识的素质,积极调动大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培育大学生解决社会事务的技能,让思想政治理论接触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军训以及义务劳动,鼓励学生进行志愿者活动,提升道德品质,积极地参加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主动地参与院系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推动大学生自觉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科学的选择,促使大学生更快地走向成熟,压缩其对社会的适应时间,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概况大学生易于出现的思想问题,进行针对的处理,革新思政课堂教学,探索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互动式课堂.

3.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力量模式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的科学、专业和教学,行政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体现出的责任感,都能够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当在广大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怎么写作育人的全员育人格局中实现.考虑到之前广泛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各自为营,思政课一般是为国家政治怎么写作的,其余课程才是为大学生怎么写作的情形,应当构建庞大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学校党委作为领导部门,团委、思政课教学部门为管理机构,人员结构为思政课教师、其他教师和辅导员等.取长补短、共同合作,努力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高校在此基础上制定《思想政治工作中长期规划》.

四、结语

概括地讲,通过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由知识教育型向信仰教育型转变,教育方式由单一灌输式向渗透式转变,教育力量由思想政治课堂向全校各部门各学科各专业转变.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模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模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力量模式.创新发展思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推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其生命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