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

点赞:28774 浏览:13202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较早的一个传统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该专业面临招生困难、教师队伍知识结合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等问题,对此,文章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新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图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较早的一个传统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这也成为近年来教育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从以下三方面出发,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这也是笔者多年来从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的一个总结.


一当前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困境

第一,由原来的热门专业变为冷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专业,在精英教育背景下,曾经受到广大师生的追捧,有着辉煌的历史.以前,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大多进入学校、文化、新闻传播和政府机关等单位,工作条件优越,社会地位受人尊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迅速上升,同时我国高等院校开始迅猛扩招,由此中国高等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各个专业开始全面扩大招生规模,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特别是像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文类毕业生,就业异常困难.导致学生不愿报考汉语言文字专业.汉语言文字专业在高校中面临被边缘化的压力,这使得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必须的选择.

第二,师资队伍知识结构陈旧,不能有效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我们知道,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是教师能否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这一切的基础依靠于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自身存在知识结构与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落伍问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在传统的专业与学科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形成了强烈的甚至是固执的学科意识,固守原有的专业思想.缺乏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清晰判断和认识.导致学生所学的课程很大一部分没有实际价值,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第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也在不断分流出新的专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专业的设置.同时,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也越来越多,学科交叉更为明显,学科融通更加频繁.现在,我国高等院校开始设置了文秘专业、新闻学专业等原本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新的学科的不断出现.这就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着巨大而困难的转型.这是社会发展,学科发展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否成功转型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学科建设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文化素质教育问题,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第四,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特点与当前社会环境不相适应.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外部环境来看,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利益驱动性的经济形态,而人文学科的社会价值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是难以被承认的,轻视、忽视人文类人才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现象.市场经济更多的青睐于自然科学类人才,使得汉语言专业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环境,面临生存的危机.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新定位

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困境,我们需要认真的进行反思,使这以悠久的专业重新焕发生机.因此,我们首先应该重新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只有正确的定位,才有正确的实施方案可寻.

第一,既立足汉语言文学专业又超越其局限.汉语言文学专业担负着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文修养的重任.大学教育应该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席之地,因为大学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传授知识、传授为人之道,注重学生精神成人的培养.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必不可少,培养人的修养更为重要.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使人的灵魂变得优美、高尚、博大,感染整个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繁荣.同时,从社会各行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出发,也应该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超越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局限,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功底与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社会应用能力,构建以人文为基础、综合性、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汉语言文学的比较优势,创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汉语言文学专业.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第二,既要尊重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又要遵循专业学科的本质属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培养市场用得上的人才.同时,我们又要遵循专业学科的科学性,不能一味的迎合市场而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科学性抛掷脑后,其主要专业能力还是汉语言专业的能力,要进行调整的也只是剔除一些陈旧的、过时的内容,通过科学论证,增加新的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学科专业的时代特色.

第三,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具有现实性,又要具有前瞻性.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形态越来越复杂,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性愈来愈多,复合型人才开始取代单一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上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既要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对专业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又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教育前瞻性,使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够紧跟时代要求,而且还能引领市场方向,而不被社会淘汰出局.

第四,各类高等院校应该办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模式,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不同类型的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来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同时也可为高校自身发展寻求新的出路,拓展办学空间.例如:国家重点文科院校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队伍,科研实力较强,对此,其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应主要将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高级汉语专业人才.对于综合性大学、重点师范大学应基本定位在理论加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既能从事汉语教学与训练,具有文字编辑和新闻采编能力,同时也应该兼有社会文化工作的指导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地方性高校应以基本专业能力为中心,为当地社会发展怎么写作.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第一,制订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一般是直接照搬研究型大学的模式,其特点是围绕学生学习专业学术理论为中心,强调学术性、系统性.当然,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但是,与此同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该加强实际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注重学生对口头表达、书面写作、鉴赏等专业能力培养,充分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即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广博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写作、评论、鉴赏等掌握运用能力.其中,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就凸显为汉语言文学最重要的文学素质.当然,不能将书面写作能力简单的理解为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的写作能力,还应包括学生掌握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的写作,要有文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单纯指口头表达流畅,而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见解,既能凸现说话人的人格魅力,又能切中要害,深入事物的实质,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第二,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建设,使其能够培养、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才.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学生的自身素质问题,而是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问题.高校应该对现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进行改革,鼓励教师学习新知识,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尽快实现现有教师的知识转型和知识更新.对于新进教师应该放宽专业限制,鼓励各类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以此焕发汉语言文学专业新活力,提高团队合作、团队科研、团队教学等能力.

第三,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教学创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一个关键.因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决不能忽视,应该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教师进行教学课堂创新,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可以通过在本专业内部设立各种科研项目,鼓励教师通过项目来支持自己的教学创新.同时,可以进行不定期或定期的教学研讨,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对突出者可以进行各种奖励,还可在职称评定中提供一定的优待和支持.

第四,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列入教学计划.建立大学四年的就业指导机制,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各个学期开设一些相应的专题、讲座等教学活动,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促使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架起学生了解社会,学生了解市场的桥梁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成才.

第五,建设导师制度,体现人文关怀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所学专业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拓展性,相比其他学科专业学生更需要有人不断引导,延伸学习范围,开拓研究视野.通过导师制度,将学生的日常管理和专业指导常态化、动态化.这样既可以减少教辅人员的工作负担,又可增强学生与导师的感情交流,体现人文关怀;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导师的专业指导作用,解决学生日常学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培养新型人才.当前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仅仅通过一次考试、一张试卷来决定.这既不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使考试流于形式,学生,教师漏题现象较为普遍.我们应强调“学在平时、考在平时”,把过程与结果放在同等地位.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应考试约束而放不开手脚,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