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言语反馈行为

点赞:3896 浏览:965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基于对幼儿园8个集体教学活动的分析,发现教师的言语反馈行为可分为五类,分别是评判回答的准确性,重复回答的内容,引导儿童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推进儿童的表述,鼓励原创性回答.研究者认为,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言语反馈应提供具体化信息,鼓励儿童自己作出判断,表达对儿童思考的欣赏,从而激励儿童深入思考问题.

【关 键 词】幼儿园教学活动;教师;言语反馈行为;儿童;行为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7/08-0005-05

言语行为(speechact)是指人们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赛尔认为,每一种言语行为都体现了说话人的意图.〔1〕分析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言语行为,可以从中了解教师的教育意图.本文关注的主要是教师的言语反馈行为,即教师向儿童反馈有关他们对问题回答的准确性、清晰性、原创性等方面信息的言语行为.作为师幼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言语反馈行为不仅会影响师幼言语互动的质量,而且会影响儿童的认知过程.卫瑟门(Wasserman,1990)指出,“教师给予儿童的反馈会在无意中鼓舞或是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它具有的权威性可以促使儿童增加或减少思考,也可以允许或禁止儿童思考”.〔2〕本研究希望通过现场观察记录,客观呈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言语反馈行为的现状,分析言语反馈行为背后隐含的意图,为教师反思自己的言语行为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者以非参与者的身份,在幼儿园随机观察并拍摄了8个集体教学活动,包括5个语言活动,2个科学活动和1个健康活动.研究者在随堂速记的基础上,对拍摄的教学活动录像进行了白描式转录,从而更完整地还原了教师的言语反馈行为以及相关的语境,以便深入分析教师言语反馈行为的使用以及教师言语反馈前后儿童的表现.在转录时,“CC”表示全体或部分儿童,“C”表示单个儿童,“T”表示单个教师.研究者主要参考鲍格顿和贝克莱提出的分检资料程序对相关材料进行编码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8个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言语反馈行为的编码分析,研究者发现教师的言语反馈行为可以归为五类,分别是评判回答的准确性,重复回答的内容,引导儿童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推进儿童的表述,鼓励原创性回答.对一些“嗯,坐下”之类的无效反馈,本文不予分析.

(一)评判回答的准确性

1.运用简单词汇笼统反馈

在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会以“好”“真棒”“不对”等简单词汇笼统回应儿童.

案例1(阅读活动“想吃苹果的小老鼠”)

T:(出示PPT)看,这是一棵怎样的苹果树?

C:好像是秋天,我看到树上只有几片叶子了.

T:嗯.(将一只手高高抬起)这说明这棵树怎么样?

C:很高.

T:对呀,这棵苹果树真高呀.

“这是一棵怎样的苹果树?”这一问题原本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答案,但教师将回答预设成“很高”.在儿童说出正确答案后,教师用“对呀”打消了儿童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可能性.Sadker等人的研究表明,“好极了”这类程序化的反馈,事实上是最无效的反馈.〔3〕

2.加入分析语汇的具体反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具体反馈可以表明教师的交流意向,即教师不仅对儿童的回答作出评价,而且阐述了评价的理由.交流意向是指说话者不仅要表征某种东西,而且这种表征要被听者识别出来,对听者产生影响.〔4〕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言语反馈行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幼儿园教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案例2(阅读活动“一颗超级顽固的牙”)

T:莎莎想请乌龟来帮忙,马上把她的这颗牙齿拔下来.你觉得她的愿望实现了吗?

C:没有.

T:你觉得她的愿望为什么没有实现?

C:因为乌龟睡着了.

T:乐乐的眼睛真亮!我们来仔细看看,莎莎的小帮手在干什么?

CC:闭着眼睛在睡觉.

案例3(语言活动“民间歌谣《插秧歌》”)

T:老爷爷为什么要插一撮秧苗后退一步?为什么不一直向前呢?

C:你昨天告诉过我们的,“要看着我们,不然走丢了怎么办”.

T:哦,上次我带你们下楼的时候,你发现了这个秘密,是不是?老爷爷退后一步,才能看清楚秧苗,把秧苗插整齐.如果他只向前走,就看不清楚整齐不整齐了.

与“对”“不对”等笼统反馈所传达的隔阂感不同,加入分析语汇的具体反馈能帮助儿童理解“何以如此”.在案例2中,教师表扬乐乐能够找到答案是因为他观察细致.在案例3中,教师对儿童的回答作了较为具体的评价,使其他儿童理解这位小朋友之所以能说出答案,是因为他将问题与自己的类似经验联系起来了.对个体儿童而言,加入分析语汇的具体反馈能让儿童感受到教师及时沟通的真诚.对儿童群体而言,这种反馈有助于儿童理解教师的交流意向.

(二)重复回答的内容

1.明确答案

案例4(阅读活动“一颗超级顽固的牙”)

T:刚才有小朋友说用剪刀拔牙齿.你们想想看,用这个办法怎么样?

C:会把肉剪掉.

T:哦,响亮一点.他刚才说会把肉剪掉.

教师重复了儿童“会把肉剪掉”的回答,既能让儿童体会到自己被尊重,又能让更多儿童听清楚这一儿童的思考结果.教师利用转述的方式重复儿童的回答,便于将对话的主体从一对一转变为一对多,吸引更多儿童参与讨论.


2.提供范例

案例5(阅读活动“想吃苹果的小老鼠”)

T:小鸟用什么本领摘苹果?

C:小鸟飞到树上面,飞到树的顶端,把果实摘下来.它就可以吃到苹果了.

T:飞到树的顶端,把果实摘下来.说得真好.

教师重复儿童的回答,是因为相对其他儿童“用翅膀”“嘴巴咬”等回答,这一儿童的表述较为完整、生动.这种重复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为其他儿童提供范例.

(三)引导儿童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