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逆反心理的

点赞:3528 浏览:121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从心理感应抗拒理论出发谈逆反心理,运用它们的相似之处,对现今小学生逆反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引导方法.

【关 键 词】逆反心理心理感应抗拒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0210-02

一、研究逆反心理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国内对“逆反心理”问题议论不少,也有人试图从心理角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在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中并不存在“逆反心理”这个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这个概念是我国学者的首创.那么,是不是只有在今天,只有在中国才有这种“逆反心理”现象存在呢?翻开心理学文献,我们发现西方心理学者们关于“心理感应抗拒”现象的描述与我们对“逆反心理”的理解很接近,可以说,他们的理论和研究与我们进一步探讨“逆反心理”问题不无启迪.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逆反心理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一)心理感应抗拒理论

心理感应抗拒理论是美国肯萨斯大学心理学家布林1966年在他的著作《心理感应抗拒理论》中首次提出的.

根据布林的理论,检测设某人有一套自由行为,如果其中任何一种行为被取消或有可能被取消,他就会体验到“心理感应抗拒”.

布林认为,当心理感应抗拒发生之时,人会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发生改变.

1.如果某项自由行为被取消或威胁取消,则该项自由行为的吸引力反而增加.

2.直接从事被禁止或可能被禁止的行为.

3.通过暗示行为来恢复自由.

4.敌意和攻击性情感.

(二)从心理感应抗拒理论出发谈逆反心理

1.“逆反心理”有可能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普遍存在的.

2.逆反的作用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二、对当前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是多种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长期积淀的结果.

主观因素

1.年龄与生理条件.

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性征,他们意识自己长大了,独立自主意识大大增强,要求成年人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很多家长、老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对于少年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理解和积极引导,于是,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2.个性特征

部分学生由于自负、独立、偏激等个性特征而造成逆反心理.

3.好奇心

小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往往事情越是有阻挡,对学生就越有诱惑力.有些老师、家长禁止孩子做某事,却不说明为什么不能那样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

4.心理受挫

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总希望被教师、同学重视、赏识.长期得不到这种满足,心理受挫,就可能发牢骚、闹情绪,甚至转而用“非常方式”寻求关注.

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

(1)父母管教不当.在这方面造成逆反心理的原因又包括:期望不实际;管教随情绪而变化;管教太严厉.

(2)家长的素质

如果家长自身的品行不良也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因素

(1)教学内容的单一化.

(2)教师的教育态度不端正.

(3)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

3.社会因素

(1)不良大众传播的影响.

(2)错综复杂的社会文化的影响.

三、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引导和教育

1.加强教育者的可信度.可信度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教师无威无信,这类教育者很易诱发学生显性逆反心理,即逆反心理会转化为明显的逆反行为,学生会公开与教师作对.二是教师有威无信,这类教育者用威严压制学生,很易诱发学生的隐性逆反心理,即逆反心理不会转化为明显的逆反行为.因此,一名教师要有自信的心理素质,丰富的知识和才华多方面展示,对课堂的控制与对学生的吸引对其树立威信是很重要的.

2.加强教育者指导思想的转变,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只有在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尊重学生,进而才会减少学生的心理反感,削弱逆反心理.

3.加强感情投入.教育者应在感情上与学生多些相容、多些亲近,那么在学生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了.

4.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在此,教师可加强学生群体中合作学习的教育.同时,教师必须对这些小团体加强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这是防范逆反心理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

5.加强教育方式的改进.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呆板、重复、武断的教育方式是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出现逆反心理的.故教师要不断学习,开拓视野,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可在适当的时机里给予学生们一些赞美.

6.争取社会家庭的配合.引发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纠正和防治也应该是综合性的.学校除应该尽力做了自身的工作外,还应该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努力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

四、小结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由于小学生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还缺乏社会经验,所以在特定的情境中对特定的认知对象、特定的问题才会怀有逆反心理.只要引导得法,疏导及时,其积极作用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和发展,其消极作用也是可以防止和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