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实施

点赞:13278 浏览:578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通过厘定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内涵,揭示了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探索出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策略:优化课堂教学,增进学科教学德育功能;改革教育思想,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改革教学内容,为德育提供丰富的教材保证;改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品德内化;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开发校内外的德育活动资源.

关 键 词: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为形成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即政治方面和态度的教育.思想教育,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道德教育,即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或道德规范的教育.关于德育的理论叫教育论,它是教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任务和内容,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只有研究德育,认识它的规律性,才能使自己的教育工作收到良好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怎样才能切实有效的强化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呢?

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实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德育教育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一、注重小学阶段价值观的教育

价值观是一切观念的核心,它为人们提供理想目标和行为规范,也为人们的一切价值判断提供标准和尺度.可以说,人们的言行都必然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有的是有意识的、自觉的,但更多的是在无意识中接受了某种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小学时期的价值观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而对小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我国,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依旧存在着看重学生的分数和成绩,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认识不到位的现象.儿童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与其生活的时代精神有关,另一方面,儿童价值观的形成还与其心理水平有关.小学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小学时期的儿童有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儿童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等,影响到他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对事物存在意义的理解,因而决定了其价值观的发展状况.小学教育是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提供基础的教育,小学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从本质上讲关键不在于学习多少科学知识,关键在于道德修养、思维品质、文明意识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中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因此更应该给予重视和探究.

二、加强对学生心理体验的探究和分析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和老子等人就开始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他们各自的“良心”学说和“赤子之心”学说开创了中国道德心理学的先河.

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在素质教育中,既是塑造创新人才的教育,又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教育.在改革创新德育工作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针对小学德育现状进行科学分析,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

三、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策略

1.优化课堂教学,增进学科教学德育功能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比较系统直接地向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是实现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各种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课堂教学是落实学校道德教育的最关键环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担负着尤为重要的使命.优化课堂教学,增进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德育的走向和成功.

2.改革教育思想,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教师肩负着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重任,所以必须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学生观,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德育的实施者,也是德育工作的研究者,只有教师的德育观和学生观得到改变,才能实现德育的共进.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只是他们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发展.教师应始终以研究谨慎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确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因为教师的人格形象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和德育,友善、和蔼、幽默、公正、知识渊博、兴趣广泛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

3.改革教学内容,为德育提供丰富的教材保证

现行学校德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品德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所以必须对以知识传授为体系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除要深入挖掘现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进行精心设计外,还需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补充教科书以外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教学内容,让德育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立足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德育才是最有效的,它能最大程度地引发学生的道德感知和道德共鸣,并外化为学生的道德实践.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道德规范,必须把它们还原到特定的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道德是晦涩的教条.将德育投影到生活,学生才能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值得学习的榜样,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道德两难情境,由此才能更进一步地反省自身道德素养,通过观察体验、深入思考,从而自觉地内化道德、实践道德.


4.改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品德内化

德育教学要注重认识,更要注重情感,要注重外部输入,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道德教学要从单一、枯燥的封闭式、注入式转变为交流讨论、情景模拟、创设情境、案例教学、讲座等多种方式的融合.学生在道德教学上希望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双向互动式的德育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想法,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更加自由的道德发展空间,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易感受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他们对具体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采用直观的教学媒体,可以用投影、录音、电脑等演示,也可用教学挂图、实物或模拟实物等,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寓行为规范于课堂游戏、角色表演、情景模拟等生动的形式之中,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实效,激起小学生心中的道德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