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点赞:18992 浏览:8361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普及学前教育,师资是关键.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在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调查现有培养幼教师资的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明确其存在的问题,建构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普及学前教育背景下的幼教师资人才.

[关 键 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王晓丽(1959-),女,山东滨州人,滨州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山东滨州256603)

[课题项目]本文系滨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ZXYJYXM200734)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05-02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2000年正是我国师范教育由师范向两级师范转变时期,为满足转变的需要,国家依据各地实际,通过合并升本、独立升本等方式开始大规模向地级城市布点本科层次的高校.然而,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后,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学前教育专业也不例外.首先,新建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不同于以往的中等幼儿师范教育,它隶属于高等师范教育范畴,无论是学历层次、人才规格还是课程要求都要以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为基准.再者,它也不同于传统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其培养目标不再是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师资,而是应以培养应用型的幼儿园教师为主.

培养目标的定位解决的是人才规格的问题,即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才能适合幼儿园教育需求的问题.而人才规格的实现需要构建科学合格的课程体系.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虽然依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由于受传统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根深蒂固的影响,其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间缺乏统一性,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让幼儿园感觉“不好使”.

二、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幼儿园工作人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及收集到的各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资料分析看,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结构不合理.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虽然定位为以培养应用型的幼儿园教师为主,但其课程设置,基本还是沿用传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中等幼儿师范教师的课程体系.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没有从根本上把一个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通过课程体系的建构体现出来.

第一,通识教育课程中,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比重偏低.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有别于中专生的素养,即要具备一个大学生的特质,有着受过良好教育的高尚素养.这种高尚素养的形成需要通过对全面的、综合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整合内化来完成.然而,现行通识教育课程基本是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政治理论课程及计算机、英语等工具类课程,体现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所占比例偏低,难以完成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第二,学科基础课程中,新兴课程少.学科基础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教育理念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课程.时代在发展,学科基础课程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基本沿用了传统高师的课程门类,如教育概论、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而像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兴课程门类较少.

第三,专业课程重理论,轻技能.新建本科院校属于应用型大学,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应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除了让学生通过一定理论课程的学习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外,还要尽量凸显技能课程的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然而,考察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学前”冠名的理论课程占了重要部分,凸显学生技能培养的课程太少.甚至在课程的实施中,有将技能课理论化的现象,比如,乐理与视唱、幼儿园玩教具制作等技能性非常强的课程被安排在一个大合堂教室,几个班学生同时上课,教师以理论讲述为主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四,实践课程中,专业实践课程比重低,时间安排过于集中.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实践课程部分,旨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间接知识得以在实践中运用,同时,学生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不断进行反思,以调整个人的学习、成长路径,进而获得专业化的发展.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军训、校内劳动实践、以寒暑检测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及专业实践课程.其中,形成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专业实践课程课时数量少,并且时间安排不合理.专业实践课程一般包括了专业见习和实习两部分.专业见习一般放在前三年完成,多数学校安排每学年一次,每次1~3天,最多1周.专业实习大多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一般为6~8周,二者加起来约8~10周.这样的时间安排既集中,量又少,仍旧没有摆脱传统高校培养目标的束缚.加之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教学中仍以知识灌输、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意识.

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前教育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9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各类课程间缺少相通与共融.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无论在设置理念上,还是具体实施时都存在各自为政,自说自话的现象,相互之间缺少相通和共融.比如在课程结构上,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四大模块或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其自身的独立性,忽略了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缺少了应有的沟通和对话;在课程内容上,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忽略了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支撑,缺少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这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综合素质缺乏、应用能力不够等问题.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构想

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结构决定着教师的素质结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把握学生高素质、高层次的要求,又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和专业基础,形成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后劲,还要考虑学生从事幼儿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技能结构.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构建时可以做如下设想:

1.拓宽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是指与专业教育课程相对应的大学普通教育课程.它着眼于塑造学生的全面素质,构建完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拓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针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隶属于社会科学的政治理论课及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而形成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综合素质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比重极低的现状,可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多学科、跨专业的相对优势,拓宽课程门类,以选修课的方式加大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课程开设比重,逐步实现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的不断融合.


2.增加学科基础课程中新兴课程的比重.学科基础课程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课程,本着“厚基础”的课程设置理念,在保证课程本身基础性、系统性的前提下,精选与时怎么发表展相适应的新兴课程.即使是传统的学科基础课程内容,也要注重它的时代性和前沿性.

3.丰富专业课程,加强理论与技能的融合.如果将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比作树根和树干的话,那么专业课程就是树枝和树叶.在丰厚、坚实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设门类众多的专业课程,可以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拓宽学生的就业选择、开阔学生的成长视野.专业课程是学前教师专业化的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要强调学生儿童教育理念的形成及教育和保育知识的获得.专业技能课程要强调学生从事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形成.两类课程在实施时要以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目的,强调知识、技能的促进和整合.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学前卫生学的专业知识,尝试设计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运用所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的专业知识尝试设计婴幼儿活动管理、家庭指导策略;运用所学幼儿园活动设计专业知识,尝试设计幼儿园综合活动等,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化素养,将学生送上专业化发展的轨道.

4.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实践活动既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也是缩短学生理想与现实距离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实践课程要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并且要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首先,增加并合理分配实践课程的时间.教育见习的时间,可由原来的每学年象征性的见习1~3天,延长到一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组织学生分别到不同类型的幼儿园见习一周,使学生对幼儿园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学生后续学习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实习的时间,可由原来的6~8周,延长到10~12周,可分别安排在第6和第8学期,在保证学生具有充分的教育实践机会的同时,也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及个人发展成长具有充分反思的时间.其次,丰富实践课程的内容.如增加户外认识自然的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走出大学校园,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自然观,为将来学生在幼儿园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次,增加实践课程的形式.可以以课题组的形式让学生带着课题进入幼儿园进行科学研究;也可以组织学生就学前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还可以利用寒暑检测向学生提出要求到本地幼儿园进行观摩见习等.新建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要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构建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实践课程体系.

5.实现各类课程间的相通与共融.根据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特点,建构和实施课程体系时必须考虑相互之间的相通和共融.首先,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模块之间要互为因果,逻辑关系清晰、明确.其次,各门课程在内容上要相互支撑,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互为依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理论课程中派生出技能和实践课程,而技能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又以理论课程为指导,做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体现人才培养的高层次和应用性.

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既要考虑课程类型的丰富多彩,又要考虑课程实施的灵活多样;既要考虑各门课程的相对独立性,又要考虑各门课程间的相通与共融;既要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又要凸显学生的个别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统一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1).

[2](美)费奥斯坦,费尔普斯.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王建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王海英.“顺应”与“引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之间关系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Z1).

[4]苏明强,曾雅茹.论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6).

[5]但菲,王红艳,吴琳.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6(4).

[6]吕苹,朱丽丽.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J].师资培训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