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点赞:4597 浏览:150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有相当多的生命教育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被弱化、被轻轻带过甚至完全忽视.情感目标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虚无的情感教育落到实处,并与高考实际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 键 词:生物技术;生态;生存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50-02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生物学和信息科学的世纪.生物学属于自然学科,目的是改造生命本身,它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文明达到新高度;另一方面,观念的更替引发生物学观念的碰撞.生物课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中学阶段的生物学需要渗透教育.

二、现状分析

即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理和准则.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有客观、社会性,道德含主观、个体性;“构成的关系是道德的基础,生成的道理是以道德的形式表现的”.[1]

中学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是其认识和分析问题和价值观形成的根据,直接影响其对事物的判断.生物教学更注重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探究.但易使学生误解科学技术至上,对科学技术仅以是否有用作为衡量唯一标准,形成生命观念教育的真空.忽略了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人文精神的失落,缺乏负面影响的深度思考,在日常行为上会出现失范之举.如轰动一时的大学学子伤熊事件.

三、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加强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完善教育理念

老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老师自身的思想要提高认识,避免功利化,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留出适当时间和空间,对学生进行教育.生物教学大纲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注社会生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生物学承担起生命教育的任务,通过生物知识、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学会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

(二)生命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始终,培养人文精神

人教版生物教材有大量生命教育素材,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很好地将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1.利用生殖发育的知识,进行珍爱生命教育与生物技术教育.高中必修二教材第二章——减数分裂与生殖细胞形成,这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难点.多数教师只分析其复杂的过程,很少对意义探讨.学生质疑一些知识性问题,教师应很好地利用问题进行珍爱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例如,由于前一章基因分离定律中讲到杂合体的配子比例为1∶1,学生经常认为精子和卵细胞的数量比为1∶1,笔者在教学中直接给出了人的具体数据,男性每次排精子数3~5亿个,女性一生能产生的卵细胞不到200万个,能发育到成熟并排出的更是不到1000个.学生对这一数字印象深刻,随之提出新的问题,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体积的差别和意义.运用所学知识使课程知识目标顺利实现.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命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笔者进行拓展:被子植物的繁殖过程,经开花、传粉、双受精、发育成种子来繁殖后代,如花的雌雄蕊受伤,或未传粉,就形不成种子.被子植物繁殖后代需要一粒饱满的种子.任何生命都有其生存的意义.学生初步感受到对生命可贵,才能珍爱、珍惜生命.笔者接着给出课后思考题:人工授精是医学界解决生命科学的生物技术,但人工授精在满足不孕患者的要求的同时,引发出社会学等血缘关系问题.此开放性是问题的提出,为了引起学生注意并思考生物和医学技术革新背后的问题.

2.利用生态学知识,进行生态教育.生态学中保护生物多样性,这部分内容少而单调,学生无兴趣.笔者结合身边实例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实例一,我校对围墙边的一处杂草丛,种植草皮和各种园林植物,规划改建为小的绿化带,让学生发表评论.有的学生说,改善了学校的面貌;有的说由原来的杂草到现在的常绿植物,增加了光合作用,改善了环境;有的说由草到花,吸引昆虫,提高生物多样性.还有人持相反的意见,认为由杂草丛到园林物种,增加了局部的生物多样性,降低了学校整体生物多样性.学生利用教材内容分析,创新地分析,通过生活体验分析生态环境的影响,体现出生态观点.

实例二,评价“巴西绿耳龟,作为宠物引入我国,某些善心人将其放生到野生环境中”.多数学生认为这是一种珍爱生命的善举而认可;但有一个学生根据教材第四章,澳大利亚宠物兔变成野兔导致兔子成灾,提出异议:盲目地把生物放入野生环境中未必好,有时会引发生态灾难.该生的思考角度不从众,能够从教材中寻找两个事例的共性,经大胆的推测得出见解.充分体现能力目标的提高.从关注简单的放生个体的善举到考虑更大范围内和更深远的生态影响,可见学生已初具宏观生态思维和基本的生态观念.

3.利用生物进化的知识,进行生存教育.如今是竞争的时代,中学生从家庭和社会中获取很多有关竞争意识信息,得出——不管手段如何,竞争结果最重要.个体的价值观的功利化形成了一定的氛围.中学生的在校教育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对中学生的教育十分必要.笔者讲“生物进化”一节,对学生就进行了生存教育.生物进化概念变异与选择的先后问题,用进废退学说认为,生物的性状可通过后天锻炼得到加强,并可遗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则认为变异原本存在,是不定向的,受一定环境影响而进化.笔者设计问题: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个体差异大的物种,环境变化后易存还是灭?学生通过对教材的解读不难回答.又问:当今国家间竞争激烈,容易生存的国家在人才上是多样化还是单一性的?讨论热烈,生物进化观点认为,多样化取得优势,某个领域专业化才能取得领先.这一问题具有开放性,笔者借此开展小型辩论会,学生很感兴趣.有一方提出:某些生物的性状不适应现在的环境,但在环境变化后,原本不适应的性状就会变成适应新环境的性状——生存思想.通过辩论,学生对生物进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由于高考的压力,教学任务大,不少教师认为无时间和精力在课堂上实施教育,但笔者认为这一环节不能忽视.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自主思考,不会浪费时间反而能增加课堂容量.教育是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于自己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分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