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快速构思法

点赞:32462 浏览:15392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文章的构思布局是指在动笔行文之前,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作文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具体地说,文章的构思就是对头脑中的材料作进一步的扩充、延展、分解和组装,使之有序化、凝聚化、最优化,包括精选题材、提炼主题、设计人物、编写情节、安排结构以及探索最适当的表现方法等.有的考生总是对题目匆匆一瞥,在思维紊乱状态中,就信笔写去,结果常常是像挤牙膏似的,“挤”一点,写一点;或像溜冰似的,“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读起来让人觉得干巴巴的,毫无生气,即使是审题、立意都不错,但由于仓促动笔,思维无序,在行文的过程中,有时写着写着就偏离了题旨.因此,动笔之前,必须认真进行个性布局.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思的精巧与否.尤其是考场作文,在构思方面若能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做到独特、新颖、匠心独运,那么文章升格获得高分将会成为现实.

那么,快速构思应当怎样进行呢?从总体上说,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然后根据要求,打开记忆的大门,搜寻出平时生活中积累的各种信息(包括生活经历、见闻、知识、情感等);调动各种形式的思维,积极展开联想和想像,初步确定中心与题材;其次,展开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选择最佳角度表现中心,并据此改造、丰富材料,提炼立题;最后,根据主题和题材的关系,对全文的布局做到有序、有旨、有特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都应该想清楚,构思布局应力求做到新颖,精巧.

当然,因作者的个性不同,构思的方法也就各具特色.下面是在实践中常用的构思方法,与各位探讨.

1.片断组合法.

这种构思方法,就是在题目规定的范围内,选择几个生动的、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断,或事件情节片断,或景物描写片断,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表现一个主题.用这种方法写人记事,可以在较短的篇幅内,立体地、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叙述事件、描写景物.片断组合的构思,可以给作者留有广阔自由创造的天地,使思路开阔,纵横驰骋.但片断组合,绝不是大拼盘,应做到所选择的片断符合文章中心的需要,所写片断应始终围绕中心展开.同时,各个片断应各具情态,各有侧重,以期达到“众星捧月”的艺术效果.


2.虚实相映法.

要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时需要对描写对象作直接的正面描写,有时则需要对描写对象作间接的侧面描写.前者称为“实”,后者则称为“虚”.“实”和“虚”是相对的,写“实”显得厚重,写“虚”显得空灵,“虚”“实”相衬则形神兼备,既可使人感到具体实在,可触可摸,又可收到气氛浓烈的效果.此法最适于抒情文体.

中考作文快速构思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构思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3.信息提取法.

行文中,有时会碰到思路阻塞现象,这时候,就要迅速唤醒记忆中的各种有关信息.初中生活,缤纷多彩,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美好的、难忘的记忆.选取其中给予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例铺展开来,一定会迅速打开思维的闸门,使思维流程快速运行.张开感觉之网,入微就有辉煌.

4.对比反衬法.

对比反衬,是将对立的人物、事件、景物放在一起,通过它们的差异来说明问题的一种写作构思技法.它与烘云托月法很相似,不同的是,烘云托月是用同类或相近的人、事、景来衬托,属于正衬;而对比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对立的人、事、景来对照,属反衬.运用对比反衬法构思,目的是使对比中的立体得到强调与突出,它从相反相逆的角度将两种物体进行对照比较,以形成十分鲜明的反差烘托,因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战斗力.如用冷清萧条的景物,反衬欢乐喜悦的感情;以外界喧闹的气氛,反衬内心寂寞的心理.

5.彩线串珠法.

彩线串珠,就是作者在处理安排材料时,选取一个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事物作为贯穿全篇的彩线,将一组精选的材料(珍珠)连缀成篇的构思方法.作为“串珠”的“彩线”,可以是物、可以是事,也可以是一种思想感情,只要能够体现题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的主题思想即可.

6.尺水兴波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如果说,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那么行文之妙则在于起伏曲折、跌宕多彩.因为平铺直叙的文章,往往让人感到呆板、单调、乏味.行文时,采用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文势,这种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事情说得引人入胜、起伏曲折的谋篇技巧,就叫做“尺水兴波”法.

总之,“文贵曲”.记叙文要想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事情叙述得娓娓动听,把人物刻画得性格鲜明,就应很好地掌握“尺水兴波”的谋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