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

点赞:17512 浏览:8036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课程设计能够把课程理论更好地转化成课程实践,其对于规范课程实践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当前学前教育课程设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 键 词】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82-01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促使其加快发展对于儿童健康成长以及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当前形势来看,幼儿园课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每个幼儿园所设计的课程方案都不尽相同.学前教育课程个性化、多样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园本化以及本土化发展的结果,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的课程建设却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情况.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实践,对学前教育课程设计进行集中阐述.

一课程实施以创生取向为原则

通常课程实施可分为三种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以及创生取向.从我国传统课程实施来看,由于受到经济体制以及课程管理方式的影响,课程实施一般都是忠实执行预定的课程计划,传输规定的教学内容.例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幼儿园普遍使用苏联分科教材,学前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将教材中的内容如实传递给儿童.我国目前幼儿教育没有规定必须执行的教材,并且课程内容回归生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呼声.在这种形势下,课程实施就应该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但实际上,目前我国幼儿园由于种种原因,课程内容依然主要来源于各种版本的教材,并且在课程进行中,绝大多数教师也仍旧坚持教材的忠实取向.这一取向使得课程实施成了程序化、技术化的过程,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幼儿是知识的接受者,这就使儿童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被抹杀,是完全不符合当前学前教育理念的.


当前形势下所倡导的儿童主体地位,强调儿童不但是课程实施的对象,而且更应该是课程的创造者.在这一课程理念的要求下,学前教育课程应当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课程是师生亲身体会、领悟到的经验,而事先计划的课程方案仅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教育经验,因而教师应更加注重创造性、反思性教学实践.实施创生性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变得更高,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关注儿童的学习状况,包括“学什么”“怎么学”等一系列问题.这样教师就要更加尊重儿童活动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二将儿童活动视为课程设计的通道

活动作为儿童的天性与本能,同时也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儿童在生活中通过感知、体验、交往等多种活动来获得直接经验,进而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唯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他们才能够把内在的东西逐渐外露,并通过长时间地和外界接触,改造他们的生命,丰富他们的心灵.所以,学前课程实施的重点绝非是教师的“讲”,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做”.教师通过引导儿童在现实世界或现实情境中不断感受、体验、尝试,使儿童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体会所学知识的意义.游戏是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是积极主动、自主自发、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他可以自由地探索、自由地创造.

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幼儿园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4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的生活中主要有生活、游戏以及学习三种活动,这三个活动应充分发挥合力,共同保证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这三者当中,游戏始终是儿童的基本活动.这主要是因为游戏是最符合儿童本性的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能够实现积极主动、自由自在、自主自发、不受约束,并且能够自由探索、自由创造.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都只重视幼儿的学习,却严重忽视甚至忽略了儿童的游戏以及生活.从当前形势来看,伴随“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生活”逐渐被纳入到法律法规,且开始深入人心,幼儿园方面也开始对幼儿游戏活动高度关注起来.虽从表面来看都是游戏,但实际上多数为检测游戏,游戏成了包裹知识的工具.所以,学前教育改革应以儿童游戏活动为出发点,同时关注儿童生活,并对儿童学习进行合理设计,在活动中综合运用观察、交往、操作等活动方式,从而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学前教育培养目标应回归到“人”的问题上来,其主要内容应包含:关注儿童生命成长,构建儿童生活,培养完善人格,同时,设计合理的学前教育课程结构.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结构应当以较为完善的综合课程为主,并辅以适当的活动课程,同时加强对隐性课程构建的关注,从而实现课程类型的深入整合,最终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