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刍议

点赞:18018 浏览:8174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人文素质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人文精神的不可替代性,二是人文财富的不可转让性,三是人文教育的不可停歇性,四是人文理论的隐喻性,五是人文道理的体悟性.

[关 键 词]人文素质;教育;特点

人文教育解决的不是“头脑”问题,而是“心灵”问题,人文知识和素质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层次上,才能得以复活并彰显和实现其价值.人文素质教育因此不同于科技素质教育,它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特点:

一、人文精神具有不可替代性

人文精神的获得是他人不可代替的,必须自我躬亲、独自完成.对比之下,在科学领域则无须每个人都要发现和理解宇宙奥秘,他人可以代替我们去想、去做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和办到的事情.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事情可以由一部分人代替另一部分人去完成,而唯独人文精神是所有人、每个人“份内”的事,不可能靠少数几个精英来代替.思想家可以引导我们思想,但却代替不了我们思想.思想的财富只能通过思想的方式才能继承和受用.正如杜维明先生所指出的,“文化能力一定要通过体验,没有别的路可走,正如学钢琴要去弹一样.如果没有实践,没有在日常生活中让它展现出来,这种文化能力是不能被掌握的.”就是说,人文精神具有社会性、大众性、广泛性和普及性的特点,人文精神的建构需要每个人亲自去完成,是每个人的份内事.人文教育在本质上是“普及教育”、“义务教育”,这也是人文精神的进步比物质文明的进步更为艰难的原因所在.

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刍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人文教育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人文财富具有不可转让性

人文精神的不可替代性表明,精神建构过程是不可替代的,人文精神财富因此也是不可转让的.物质财富一经转让给他人,他人就有法律权利直接支配和享受这些财富,而精神财富却不能这样轻易地“继承”.精神财富的继承是在价值认同中,自觉地不断学习、不断理解、不断体认、不断发扬的精神劳动过程.没有这样一个过程,就不可能去“支配、享用”这笔精神遗产.换句话说,物质财富的继承靠的是一种法律资格,而精神财富的继承靠的则是一种“能力、价值资格”.思想不是自然遗传下来的,在精神领域不存在“父是英雄儿好汉”的定律,相反,却经常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形.精神财富的不可转让性,意味着人文精神很容易在时间上丢失、在空间上阻隔.因此,人文精神的弘扬,需要向人们凸现人文精神的价值魅力,使人们产生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形成人文风气、人文氛围、人文风俗、人文传统.

三、人文教育具有不可停歇性

人文精神的不可替代性、不可转让性,决定了人文教育的不可停歇性.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必然的、逻辑的进步过程,虽然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也有停顿和曲折,但停止并不意味着倒退.然而,人文进步不存在必然的历史递进性.停歇即停止人文养育、无视人文积累,这必将导致人文精神的倒退、放弃和堕落.在人文领域,经验的力量远比逻辑的力量强大.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人文进步则举步维艰,甚至出现了某些倒退.人文养育不仅在于不停地进行理论教育,更在于不停地进行经验解释和道德精神的唤醒.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认知问题,而人文教育的核心则是体悟问题,体悟自然是不可停歇的.人文精神的提高未必要与时俱进,也未必要逐龄而增.不能说现代的人文精神一定比过去更为进步,也不能说成年人一定比少年儿童更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表现在自觉地守护、探索和反思之中.人文教育是一种自觉的精神守护和精神阐释,放弃守护和阐释,人文精神就要堕落.因此,人文教育永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只能是一个永恒的精神追求过程.

四、人文理论具有隐喻性

与清晰、精确的科学语言相比,人文语言和理论的特点是具有隐喻性、混沌性.科学常常应用数学的、逻辑的符号性语言作精确陈述,在理解上并不产生歧义,而形上性的人文学科则根植于自身的隐喻性之中.表达的隐喻性、间接性、混沌性是人文学科的显著特点.比方说,自然科学的语言陈述都有确定的所指,而人文学科的语言陈述却并不代表真实的客体,诸如“本源、自我、理念、神、道、自由、灵魂、意识”等.这意味着人文教育在本质上是揭示隐喻的过程,它不是用概念解释概念,用逻辑推演结论,而是要给出一个语境,给出使意义在其中得以显现的场所,从而使思维不至于束缚于个别之物、特定之境,而进入本质性的、语境性的意义领域,进入思想的状态.教育就是给出一个语境,使学生生成意义.正因为如此,比喻在人文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不懂得比喻就不懂得人文教育的方法.借助于比喻,人文教育才能透过文字看思想,通过语言得精神.

五、人文道理具有体悟性

自然科学的理论能在实验室里重复进行,而人文科学的实验场只能是我们自己的历史、生活和人生.因此,要真切地把握人文道理,就不能停留于一般意义的逻辑理解,而需要特殊的心灵体悟.人文性的体悟就是一个“视界融合”、“心灵还原”、“潜入文本”的过程,即将人文的概念和理论转换为心灵中事件过程的重演与感情的体味,是一种“心灵实验”.这种潜入生命深处的实验是人文学习和思维创造的基础,也是塑造自我的过程.体悟是对概念和理论的心灵把握,是人心对于人生的直接贴近,是人最本己的认识过程和思想与精神的生成创造过程.就是说,它既是人文教育的条件又是人文教育的结果.

(责任编辑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