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学生化学情感的培养

点赞:18660 浏览:8324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情感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众多因素中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当前教育形式下化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化学情感的培养.所谓化学情感,是指学生对化学感兴趣的程度及对化学学法的了解和对化学学科的特点知道和掌握的程度.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些体会.

1.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

教学活动需要师生双方的默契配合,教师在感情、语言、教态、自身素质等方面都感染着学生.①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高度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防止和消除感情上的隔阂.同时给学生创设宽松有序的课堂环境,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通过不同难度问题的提出,给予人人成功和机会.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参与.②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艺术对学生化学情感的培养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钻研教材和大纲、习题中的问题和阅读材料等,同时尽可能多的预见课堂上有可能发生情况和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要灵活、恰当地处理在课下没有预见到的问题,授课的语言生动、简捷、准确,板书流畅、美观,教态优雅、大方,表情从容、自信,教学方法灵活、实用.所有的这一切都潜移默化感染着学生,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由此对化学产生浓厚的感情.③要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的题目,进行提问和测试,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应给予一定的提示,当问题回答正确时应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但在提问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高一教材第五章第五节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教学中,通过讲解CO2、CH4、NH3、H2O四种分子的极性,及它们的空间构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由以上四种分子极性与非极性的判断,找出其规律.有一部分学生回答与第二种元素的原子数目有关,若其为偶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为奇数则为极性分子.另一部分学生回答若空间构型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空间构型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有一少部分学生回答分子中若正负电荷重心相互重合则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显然前二者的回答是错误的,为了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对他们积极动脑寻找规律给予了肯定,并鼓励他们遇到化学问题都能这样积极动脑,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同学中间一定会有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听到诺贝尔化学奖同学们都很兴奋,接下来我利用SO2和BF3讲解了前两种回答不正确的原因,效果很好.


2.通过化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

通过化学史教学,学生不但能了解化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而且从中也学到了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也体验到了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例如在卤族元素一节教学中,讲氟元素发现的小故事,介绍莫瓦桑及他之前的戴维诺克斯兄弟、鲁耶特尼克鲁等杰出化学家为制取“死亡元素”氟,勇于探索和献身的精神,正是由于他们对事业和崇高理想的追求,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进而培养学生,了解化学,学习化学,发展化学的情感.

化学教学中学生化学情感的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化学科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3.通过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

奇特、醒目、色彩丰富的物质和变化易引起注意.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有丰富的色彩和现象,如硫酸铜晶体的蓝色;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硫溶液变为血红色;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转眼银白色的金属变为白色的粉末;喷泉实验、空杯生烟、滤纸自燃等.在教学中呈现这些现象,学生大多数会引起好奇,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化学反应的趣味性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如“滴水生烟”实验——锌粉和碘粉混合后滴水会产生紫色烟雾;“毛刷实验”——铝条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插入硝酸汞溶液片刻后取出,放置于空气中一会,就发现铝条上象“发了霉,生了毛”,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亲自动手的.但应注意的是,学生观察实验往往只“看看热闹”,教师适当的分析、提出问题,则可以引发主动思考,启动深层参与.例如前面列举的滴水生烟实验,学生被操作实验的趣味笼罩,因做成与教师一样效果充满兴奋.此时教师应进一步的引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紫气”是什么物质?此物质为什么变成了气态?哪些物质间发生了反应?水起了什么作用?一系列问题解决之后,学生完成了深层次的思维过程.从而进一步加深和强化学生的化学情感.

4.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科技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

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科技的联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技术,也是一门中心科学;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用化学视野去观察、审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与生活、社会、科技联系的材料,如在高一新教材第四章卤族元素教学时,可以补充下列思考题来组织学生讨论:①碘的仓库在何处?②沿海地区为什么不需要补碘?③我国哪些地区需要补碘?④补碘一般采用什么方式?⑤据报到,目前有些地方用海洋植物来喂鸡,这种鸡生下的蛋称为“碘蛋”,简述其中的科学道理?⑥科学研究和测定发现,海水中金属元素的种类和含量与人体血液中金属元素和种类及含量具有惊人的相关,这有力证明了什么结论(生命可能起源于大海)?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从整体上认识碘的有关知识(生物、化学、地理),同时加强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科技的联系;其次,要广泛收集教材外化学与社会、生活、科技等方面联系的材料,如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白色污染、沙尘暴、二恶英、PPA、人类基因组计划、手性催化剂、西气东输等等,然后将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设计成小课题组织学生讨论,从而开拓学生的化学视野.使他们认识到化学科学在保证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保护自然环境,以及增强化学工业竞争力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化学产品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伤害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因此“化学科学是把双刃剑”,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于这一观点的认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确立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培养他们的化学情感.

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除了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激发科学兴趣、丰富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外,还要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教育,挖掘化学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社会观、价值观、道德观.因为只有将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创造精神与科学基础结合在一起,才能造就当今时代的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