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是教育的金钥匙

点赞:7714 浏览:309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许多的教师感慨,学生越来越难教;许多的父母担忧,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越来越难沟通;许多的孩子胆怯,心灵的窗如何敞开.本文就如何更好尊重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 键 词】尊重孩子,沟通,爱心养育

1.尊重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

我和许多教师一样,总认为,学生尊重老师是理所当然的.当我与孩子们相处了几个寒暑后,我深为我的“理所当然”感到羞愧.走进孩子,走进他们的童心世界后,我才发现一个道理: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更好的与学生沟通.

师生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而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最起码要做到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所以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尊重学生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然而师生关系又不同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师对学生有教育的责任,保护的责任,也就是说对学生既要严厉,又要平等.要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活泼成长.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如何做而不懂得尊重学生,那么,他对学生的一切要求都会落空.

教师与学生之间虽然有年龄之分,长幼之分,知识之别,但人格上的尊严却是一样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忽视孩子的心灵,忽视孩子的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几年的实践告诉我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这是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又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

2.沟通:教师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2.1沟通误区:说教和批评产生距离和怨恨.

2.1.1误区一:多说教,少倾听.许多老师家长和孩子交谈时,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这其实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发展下去就演变成为最常见的错误——说教.时间一长,孩子渴望交流的愿望便会被压抑住.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教师都应让他讲话,决不能堵学生的嘴.我认为师生所受的教育不同,认识能力也不一样,对于某个错误的认识,教师已洞察昭然,学生尚朦胧昏然.犯了错误的学生如果一见教师就遭训斥,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酿成抗教情绪,有时会出现“随你批,听你骂,大小错误不认帐”的现象.这样,他们的错误思想或行为非但得不到及时纠正,反而会给教师带来教育上的负效应.

2.1.2误区二:喜欢使用强硬的措辞.许多老师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以至于和孩子沟通时总是难以保持平静,“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常常挂在嘴边,结果是老师谈得越多,就越可能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与老师交流的愿望.而教育实践证明,给点时间让学生回回嘴,顶顶牛,多少有点益处,至少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顶撞的“力点”,有利于教师了解事情的各个侧面,体察学生“委屈”的真情,从而揣摩学生的错误思想,学生的个性特点,也有利于教师对教育方法的反思和改进.

2.1.3误区三: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许多老师往往不明白“孩子的观点往往与大人是不同的”这个道理,所以和孩子交谈时缺乏足够的耐心,他们往往在未听完孩子的话就发火,或者把孩子对某事的态度或看法说成是小题大做,这样,得不到理解的孩子就很难对老师的苦心加以理解.有些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由于自我意识较强,对教师的教育常常是貌恭而心不服,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多给一点时间,让他们反思.在反思中,跟他们谈心,沟通情感,增加共识.通过一段时间,他们是能够认识问题,服从真理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思想工作过于急促,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2.1.4误区四:不懂把握时机.许多老师不懂得把握和孩子交谈的时机,例如,当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的时候,老师就插进去打开话匣子,或者孩子刚受了批评,心情还未平静,老师和家长就想“趁热打铁”去与孩子沟通等,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孩子的抗拒和不满.

2.1.5误区五:漠视孩子的自尊.老师在某些问题和决定上有自己的原则,并坚持自己的意见是对的,但这并非意味着要忽视孩子的意见.无论孩子的意见如何,让他发表出来起码有两大好处:①孩子至少被征求过意见,他会更易于接受最后的决定;②这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许多老师和家长在“关键”问题上总喜欢“封杀”孩子的意见,这就抑制了孩子与老师和家长进行交流的.

2.2蹲下来看孩子,亲近的师生关系.

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能够更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在与学生交流时蹲下来与他们平视,消除了老师身高带来的压迫感;在学校里,面对学生真挚的问候,要给予热情的回应;在课堂上,用“微笑”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化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读懂孩子是教育的金钥匙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孩子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不要老是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教师,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他们怎样穿戴,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等这一切对儿童有重要意义.”可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讲十次道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也抵不上一次反面行为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大.如果要求学生不乱插嘴,那老师就不应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话.要求学生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难道老师就不能也弯弯腰吗?“身正为范”,“让学生向我看齐”,这是每个教师要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2.3谈话的原则:理解和共鸣.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多与学生进行轻松、自然的心灵对话,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大朋友.只有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真诚地和他们互相交心,架起一座师生间心灵的桥梁,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爱.不理解孩子,老师对孩子的爱反而会使孩子反感,其要害是老师脱离了孩子的实际,强人所难,甚至把孩子当成执行自己意志的工具.相反,站到孩子的立场上以孩子的目光看待自己的要求,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与孩子同喜、同忧、同乐,心理相通,情感交融,这样才能爱得准,爱得深,爱得正当.

要深入理解、读懂孩子的心.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真正能够理解孩子的心,你就会发现,孩子其实并非要无理取闹,他总是有他内心的道理.理解了孩子的心,老师或父母就必定会心平气和.我们对孩子生气,其实是对孩子不理解的表现,也是自己无奈无能的表现.面对孩子的问题,老师首先需要反躬自问:我在哪些方面还没有真正理解孩子呢?孩子的心灵奥秘在哪里?我应该如何重新认识孩子并进而调整自己的方式方法呢?平和和冷静是教育者走向成熟的标志.所以,面对孩子的问题,请永远不要大动肝火.记住那句教育孩子的至理名言: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