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与实践

点赞:21545 浏览:9637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据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只有20%依赖于人的智力因素(智商),而80%是决定人的非智力因素(情商).可见,“情商”是影响人一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情商”的高低虽有先天因素的作用,但主要靠后天自觉地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情商”,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以及每一个学生都要对心理教育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创造和谐环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心向,从而达到一定的心力,为他们更好地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展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与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心理素质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一、加强心理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在心理素质中,一般心理素质包括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它是建立更高层次素质的基础.实际上,心理素质教育是近年来随着改革与发展而逐步正式纳入教育工作之中的.20世纪70年代,基础教育提出了由注重知识向注重智力的转移,直接涉及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到了80年代,又提出要注重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开始列入工作日程;到了90年代初,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至此,心理素质教育才有“合法席位”,登上了基础教育的大雅之堂.

心理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是诸种素质教育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够具有高智能与高品质.所谓高智能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具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创造力.所谓高品质主要指在情感、意志、个性意识倾向、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综合形成的高尚人格.庄佳骝认为,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是人的素质的灵魂,是全面发展的心理内在机制和动力.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贯穿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根主线.高素质人才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

二、德育与心育的基本关系

德育与心育,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心育分低层次、一般层次、高层次.低层次心理素质就是生理素质.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在结构上与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的综合,是先天的自然素质;一般层次心理素质是在先天自然心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作用、环境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基本心理素质;高层次心理素质是在自然心理素质和基本心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综合训练、往复内化而形成的高智能与高品质的最佳心理状态.

心育与德育是有其根本差别的两种教育,心育的自然属性与德育的社会属性是它们的本质区别的主要标志.心育不能代替德育,德育也不能代替心育,它们是两种并存的各自独立的教育.事实上,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德育与心育的关系最密切,难解难分,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教育内容方面.德育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其中品德教育中的每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三种心理成分,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式”.并且“任何一种品德的形成,都需要上述几种心理成分得到相应的发展,不可偏废”.因此,“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发展”也是心理学的内容.心育与德育在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有明显一致性,存在依赖性强,不爱劳动、自私、不关心别人,意志品质薄弱等问题,其中既有心育问题,也有德育问题.

2.在教育方法方面.都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要根据中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进行相应的心育与德育.主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都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材施教,才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3.在教育途径方面.德育是五育和心育的主导、是灵魂;心育是五育的相似度检测,是精髓.都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都要渗透、贯穿于各科教学和学校其他活动之中.

4.在教育目的方面.都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从而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心理素质层次越高,与德育交融的密度越大,两者结合越完美,形成的精神境界越高.

综上所述,心育对德育来说,是教育手段的依据,是教育目的的根基;德育对心育来说,是人格的发展,是精神的升华.从心育的目标看,是对学生智力、非智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因素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综合能力;从德育目标的目标看,是要求学生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良好道德品质,有为共产主义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着眼于学生的政治信仰.

三、实施途径

1.开设心理教育课.(若没有现成读本,教师可自编,也可自行《初中生心理教育读本》).以课程为载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知识,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一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也使学生更好地成为具有远大理想,高尚品德,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及心理健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人才.

2.心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3.上好思想政治课.特别是初一教材,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对良好心理品质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健康心理、善于调节情绪、磨砺顽强意志、冷静对待挫折,勇于开拓进取;还可利用活动课,班团活动,举办专题讲座等.

4.开设中小学生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5.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以此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增强家长对中小学生心理教育问题的意识,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6.课题带动.对心理教育问题要形成课题,使之系统、规范、科学、深入,抓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