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

点赞:31619 浏览:1453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学方向模糊不清

近些年,高师院校的连年扩招以及中小学校教师容量的相对有限,给高师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同时,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元性、综合性以及层次丰富、结构完善的学科体系的发展,使原有相对单一的师范人才培养日显不足.由于非师范专业和社会经济结合更紧密,能给学校或学院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增强学校办学的实力,地方高师院校纷纷设置非师范专业,在办学方向和招生规模上倾向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忽视师范专业人才培养.非师范专业多为新专业,学科建设赶不上其传统的师范类专业,师资缺乏,大部分非师范专业教师是由师范专业教师转型而来,大多缺乏应用型、实战型技能及相应工作经验,不但影响非师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师范专业的师资力量,使得师范专业的择业竞争优势进一步被弱化.

2.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脱节

当前,地方高师地理教育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存在诸多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脱节的现象.如多数地方高师地理科学专业重视地理理论科学的研究,忽略实践教学的培养,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及中学地理教师必备的知识结构不相吻合,多数高师教师从未研究过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更未执教过中学地理课程等.另外,多数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技能课程设置比例较少,忽视中学教师应有师范素质的锤炼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更新,不了解中学地理教学规律,讲授课程缺乏相互协调配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体系,使得多数地方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需要.

3.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受现行教学计划及全国高校课程结构的影响,在课程结构中,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对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特征的学习与培养均分散于各门课程中,既没有明确的目标又没有较完善的计划.在课时安排上,一般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四年总课时基本控制在2800课时左右,其中“两课”、大学英语、体育、实践教学和全校统一要求的通识教育课时,各院系不能调整,各类专业课、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时数仅占总教学时数的60%.专业课教学时数少,课程内容压缩,不但影响各类实验课和选修课的开设,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能力和专业思想的培养也受到限制.同时,由于许多地方高师院校对地理科学专业重视不够,在招生计划和招生规模方面每年仅招一个标准班或隔年招生,专业选修课程开设过多,难以保证所有专业选修课程的选修学生人数达到院系开设标准,造成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类似必修课,最终由院系确定,使专业选修课名存实亡,从而失去其本身的意义.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地理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学,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历来地理学的教学计划中都要安排一定时间在实验室进行专业实验,在野外进行专业实习.但是,由于师资不足,实习与实验经费短缺,实习基地少、课程多、任务重,许多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或被迫缩短时间,只开展基础地理野外实习,或被迫取消;由于实验仪器设备陈旧、缺乏,教学时数偏少,实验课被迫缩短,多以基础地理验证性实验为主.毕业论文是地方高师院校本科教育一个不可缺少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从事科研的能力.由于许多地方高师院校资源库建立不完善,必备的实验与科研条件缺乏、院系对专业发展不重视等原因,使学生对地理学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极为陌生,给学生撰写地理科研论文带来限制,在论文观点、研究方法、分析手段上缺乏创新性,往往生搬硬套,任务性明显,使研究成果难以取得创新性的突破.

二、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

的探索

1.明确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怎么写作的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向中学输送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其培养的师资质量将直接影响地方中学教育的水平.因此,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爱国敬业,掌握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教学、教研与科研能力的合格中学地理教师应为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另外,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对宽(专业)口径、厚(专业)基础、适应性强以及有相当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交叉型高素质人才需要的变化,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不应拘泥于为中学培养合格中学地理教师的培养目标,还应根据学生、社会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需要,肩负起培养层次目标和职业目标合格的工作者的重任.这样的人才培养,既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灵活性,又可以为其继续硕士研究生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地理科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密切关注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

作为输送中学合格地理教师的母机,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密切关注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和新课程实施的变化,在理论上,掌握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研究;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加大师范类专业课程的比例,尤其是师范类专业技能课程的比例,使师范类专业课程在专业总课程结构中的比例达到25%以上,师范类专业技能课程在师范类专业总课程结构中的比例至少达到50%,突出师范性、教育性、实践性;在师范类专业技能课程的培训中,要体现传统地理教学与现代地理教学相结合的理念,突出传统地理教学和现代地理教学的优势,如三板教学技能、专业教具制作和使用(含电教等)技能、教法与教材分析技能、教案编写技能、说课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地理课外活动技能、现代地理教学技术技能.此外,还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三字一话、教师口语、教师礼仪、班主任工作及心理健康的培训,使学生能够自如地驾驭中学地理课程教学,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工作.

3.科学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需要学生具有比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学生走上社会以后,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方向.由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以参加实际工作为目标,因此,从“厚基础、重实用、突特色”的视角出发,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应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发展,既重视传统地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加强现代应用技能的培养,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通用性需要.在课程设置及实施中,院系应合力做好如下几点:①以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并重为理念,加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专业课程与教师教学类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联系,调整、重组专业基础课程,突出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特征;②保证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及其技能课程的课时比例,强化师范性、教育性;③加强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以及现代计算机绘图技术(CAD、3DMax、PhotoShop)等专业应用技术课程的设置,培养专业技能;④克服选修课开设困难,使选修课设置名副其实.通过课程设置的优化组合,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及社会挑选做好准备.

4.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地理科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应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学科发展趋势、学生就业与深造的需要设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设置、模块设计中,注意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结合、课程实习与综合实习相结合、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相结合、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专业实习与教育实习及支教实习相结合、课程论文与毕业论文及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对于职前的教师教育能力、专业应用技术能力等专项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采取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专项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对于学生教研、科研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设置“研究型课程”及学生参与大学生课题或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不仅能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社会认知度,深化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促进学用结合,使学生受到初步的教研、科研能力训练,以及组织管理、表达交流、心理抗压、社会适应等多种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同时,也要不断完善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提高学生自评、互评参与度,突出“以生为本”理念,真正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等效性.此外,专业实践教学还应获取院系的支持,以便在经费、仪器设备、时间、师资、资源库建立等方面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


总之,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随着国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高师院校应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尝试和推进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职业教育发展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地理人才,使地方高师院校培养的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在众多的高校同类专业毕业生中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基金项目:伊犁师范学院教改项目2010ZD50;伊犁师范学院重点科研项目2011KTZD002)

作者单位:1.新疆伊犁师范学院生命与资源环境系(833200);2.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83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