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离我们有多远?

点赞:17931 浏览:8171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编者按:就像很多人理解的那样,艺术永远与真、善、美有着联系.而如今,真正能走进艺术,去体验与艺术有关的真、善、美的人却不多.对于大多数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而言,有了接触艺术的机会,是否就能获得艺术的熏陶,得到艺术的美的浸润呢?

鉴于当前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缺失的现状,本刊特别策划了选题《艺术教育离我们有多远?》,主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透过艺术教育管理者及一线教师的思考,深入挖掘艺术教育的隐性价值,希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众多学科中能占有一席之地,更希望以此引起读者及社会各界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从而使艺术之真、善、美惠及更多的人.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可以说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那么,人才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最接近正确的答案就是“创新”.钱老也说过,“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无数专家与学者的论证也一次次证明了艺术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如果说艺术教育能够“钱学森之问”这道命题,无疑是一个过于大胆的结论,但至少可以肯定,艺术教育能够助人才培养一臂之力.那么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的艺术教育有着怎样的现状,它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

带着这样的疑问,本刊记者将视点投向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也试图找出“钱学森之问”这道命题的一丝线索.

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一些高校仍然忽视公共艺术教育课,孰之过?

商业经济下的功利主义常常使艺术自律偏离自身方向.人们学艺术往往怀着艺术家梦,怀着艺术家高收入的心理期待;同样,学校开办艺术专业也是为了迎合这一市场需求.如果艺术不能作为职业,不能作为谋生手段,它便与专业学习冲突、与考证冲突、与就业无关.

丰子恺曾指出,“艺术教育与普通所谓‘艺术科’,意义不是一致的.学校的艺术教育,是全般的教养,是应该融入各科的,不是可以机械地独立的,也不是所谓艺术科的图画与音乐所能全权代表的.即美的教育,情的教育,应该与道德的教育一样,在各科中用各种手段时时处处施行之.”

艺术教育早就被认作是一种“全般的教养”“应该融入各科”,而事实并非如此.为了真实了解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本刊针对全国各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中涉及了“进入大学前是否学习过艺术、进入大学以来参加过哪几门艺术类课程的学习、是否喜欢艺术类课程、对学校所开设的艺术类课程是否满意、还希望参加哪些艺术类课程的学习、艺术类课程对自身素养的提高是否有所帮助”等问题.记者向全国120余所高校在校学生发出了调查问卷(每校选取1人),回收有效问卷93份,经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得出以下数据:对“进入大学前是否学习过艺术”答案为“是”的比例约为44%;对“进入大学以来参加过几门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回答有过艺术类课程学习经历的人数比例约为80%;对“是否喜欢艺术类课程”持肯定回答的比例约为84%;对“还希望参加哪些艺术类课程的学习”有学习愿望的比例约为85%;对“你认为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对自身素养的提高是否有所帮助”持肯定态度的比例约为97%.

艺术教育离我们有多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艺术教育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很多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说明艺术教育的缺失不仅仅是在高校.对此,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主任翁剑青为我们分析了原因:“我们现在的中小学就提出要搞升学,把升学率排在第一位,注重应试性的考试,这都是在教育上没有注重放开视野,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方法缺乏很好的研究和开拓.到了初、高中阶段,艺术教育在多数学校也几乎是等于没有,这还是升学的问题.要考大学,除了要报考艺术院校的学生,其他学习数、理、化等专业的学生更谈不上在艺术方面有怎样的熏陶.”通过调查问卷的反馈,有些高校即便为学生开设了艺术类选修课,也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对学校所开设艺术类课程相对满意的比例仅为51%,这个比例中有很多学生只是对教师或学习场馆等某一方面满意.如果说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缺失是为了升学,而升入大学后,却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或没能有效接受到艺术教育,则是因为“艺术教育与学校专业建设无关、与学校评估无关、与学校生存发展无关”.多年从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山西忻州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刘斌不无遗憾地给出了答案.

多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方面还是做了不少工作.从《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1989年)到《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2002年);从《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1996年)、《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1997年),到《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年)等,对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方面的指导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体.刘斌说,2000年前后,不少高校纷纷成立“艺术教育中心”等公共艺术教育机构.2005年教育部又设立了3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应该说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尤其近几年还是有很大的进展.但从整体上看,仍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绝大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仍浮于表面,不少高校的此项工作甚至基本上处于缺失状态.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实行多年,很多院校却因为种种原因忽视了艺术教育.《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下发至今已有6年时间,而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却显现出,仍然有很多院校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来仍然没有选修过任何一门艺术类课程.即便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尚未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可是上有政策,缘何政策的执行那么缓慢而缺少成效呢?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刘九泓给出这样的答案:“从功能上看,艺术实践活动首先是自娱,然后是娱人.因为艺术的情感性和想象性特征可以使人们在艺术实践(艺术创造或艺术欣赏)过程中超越自身的局限而进入精神的自由状态,并因此激发出创造性而使自身力量得到确认.所以,艺术不仅具有心理代偿功能,而且也是人类最富愉悦性和创造性的生活方式.但商业经济下的功利主义常常使艺术自律偏离自身方向.人们学艺术往往怀着艺术家梦,怀着艺术家高收入的心理期待;同样,学校开办艺术专业也是为了迎合这一市场需求.如果艺术不能作为职业,不能作为谋生手段,它便与专业学习冲突、与考证冲突、与就业无关.所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缺失以及大众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漠视,与艺术职业化以及对艺术职业幻象的夸大所导致的‘艺考热’和艺术专业的盲目扩招一样,都是缘于功利主义对艺术的‘异化’.正像人人都知道素质教育好又不约而同地趋同应试教育一样,面对学科本位主义、就业至上主义,公共艺术便成了‘绣花枕头’,成了奢侈品——对高校教学工作而言,工作重心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是与之相关的科研项目、学科梯队、实验室等而就业率又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此后的生源,所以,与职业相关的技能课、考证培训等便大行其道.我想,校长们应该不是意识不到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而是面对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实在找不到重视的‘理由’.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官僚体制下的功利主义.正是这种功利主义使领导们热衷于做表面文章,使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临时化、随意化的短期行为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