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学刊物的文章特点其成因

点赞:4057 浏览:1120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高校文学刊物日益发展,文章的数量类型都日渐丰富,但以武汉高校文学刊物为例观察,可以发现其在选材、主题、文体方面都显示出了特点:选材集中于熟悉现实和陌生往事,主题注重自我表达,文体则以诗歌、散文居多.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文学刊物《摇篮》为例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 键 词:高校文学刊物文体选材自我

当前,高校文学刊物日益发展,呈现了勃勃生机.

一、选材与主题

在现代文学发展之始,文学期刊直接影响甚至控制文学内容、题材、风格、流派演变的节奏与周期.它一方面加强了社会认同和一体化,一方面又导致了风格和流派的花样翻新.通过期刊无形的编制与调动,使“时代”、“潮流”、“时代精神”、“思潮”和流行刊物一道变得流行起来.在“东西方文化论战”、“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白话文运动”、“革命文学论战”、“文艺自由论辩”、“国际文学”论战等有关思想文化与文学的论战中,期刊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其中不乏由高校学生创立的文刊,如由傅斯年、罗家伦等北大学生所编《新潮》.

时移世易,如今的高校文学刊物自然很难再像上个世纪那样,作为文学阵地之一.而高校文刊上所刊载的文章,也各自独立成篇,多为个人化的抒情言志之作,少有紧跟时事的文章,与读者、编辑、同其他作者的交流几乎为零,可以以“自我”一词概之.在“自我”这样一个词汇之下,主题选材相对集中,可以粗略分为两类(以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文学刊物《摇篮》第57期举例):

一者如诗歌《青春》,描绘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散文《南城北街》,描写老城老街和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散文《青花碗》,由青花碗为线索记述童年和亲人,杂感《参观九峰山烈士纪念馆有感》,写游览感受,小说《AfterBeingJane》以简奥斯汀观照自己的生活.除此之外,还有常见于高校文学刊物的,以现代社会、现代校园为背景,以年轻人为主角的有关友情、亲情尤其是爱情的故事.

这一类选材以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通过记叙或者抒情表现作者日常遇事所思所感,多以散文、诗歌和小说为主,文辞优美、笔触细腻.与父母分别、离家读书的愁绪伤感,每学期伊始对于大学生活新的感触和体会,身处异乡回想家乡与亲人的朴实温暖,独自旅行、独对世界的新奇体验和紧张兴奋,对于青春里友情、爱情的感知和描摹等这些内容充斥在此类文章之中,使其更为贴近学生读者群的现实生活,也更易动人.

但是高校文学刊物上刊登的这类文章,却罕在内容或者关注点上对于现实生活有新的挖掘,几个关 键 词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立足于现实的文章,少有其外者.同时,相比于评论性质文章的质朴和犀利,高校文刊上的这类文章偏于婉约柔美一类.内容和文峰的趋同,使这类文章往往即视感强烈,千篇一律甚至流于俗套.这一点在写校园爱情的小说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情节跳不出俗套,文章充斥弥漫着伤感和忧郁等这大概也是很多高校文刊校园爱情小说刊载数量明显减少的原因之一.

二者,如杂感《紫藤花下井》谈苏童作品《妻妾成群》、《魏晋风流:嗜酒、放诞与五石散》谈《世说新语任诞篇》,《<,霸王别姬>,影评》评论电影,以及散文《哀圆明园赋》、诗歌《四大组词》等有感于历史的作品.

这一类文章,以散文和杂感为主,以书籍读后感、电影观后感和感叹历史事件、人物居多.作者针对往事,或者只是借往事,抒发自己的情感与观点.这一类文章,也一般是高校文学刊物中质量最高的一部分.

二、风格与文体

从文体方面来考量,首先以出刊较为稳定的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文学刊物《摇篮》与《桂风》作为样本.《摇篮》50-57期以及30年特刊,各文体文章平均比重如下:诗歌36.63%,散文31.95%,小说12.60%,杂感18.81%,《桂风》16-23期,各文体文章平均比重如下:诗歌26.99%,散文42.85%,小说12.55%,杂感17.60%.诗歌和散文比重最大,杂感次之,小说最少.武汉市其他高校的文刊,如华中科技大学的《铎声》,武昌理工学院的《始末》,湖北经济学院的《浅水》,亦是如此.

我国当代学者李荣启女士在其著作《文学语言学》中,“根据文学作品选用词语和修辞格的不同特色,把主要的文学语言风格类型归纳为两两相对的五组十种,即朴素与华丽、简约与繁丰、含蓄与明快、豪放与柔婉、庄重与幽默.”虽此种分类方法,无法将所有文章所有风格涵盖其中,但亦可用以观照高校文刊.

文刊上所刊载的杂感文章,语言多显平实质朴,相对于文辞上的优美华丽,这类文章更多体现的是各样人事给作者带来的思考和感悟,以各种富有思辨性的句子撑起文章的架构.比如在这篇评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文章中:“人性是所有一切社会规则和法规的根本,不管多健全的制度最终依旧只能靠人去操作运转,而如果操持着整个制度的人本身依旧带着贪婪的去观摩这一切的时候,他们总能找到可乘之机或者错漏之处.”(《浅水》第22期,《黑暗孤独中只有思想》)又比如在议论糯康死刑直播国人态度的文章中:“诚然,死刑于很多人来说都像是一堵柏林墙,它便可以实现和平统一.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待死刑,死刑的目的不是‘死’而是警戒,倘若无人严重犯罪,死刑的存在与否又有和意义?国人需放平心态,不是废除死刑中国就可以保护人权实现,不是一味学习西方做法中国就可以改变畸形之处实现真正富强.”(《桂风》第21期,《仁慈之殇,励志之绊》)修饰性语言极少,追求文章的简明与深度,是高校文刊杂感文章的普遍特点.

而其余几种文体,诗歌,包括自由诗与古、近体诗词(如华中科技大学的《铎声》第八期,以铎声文学社的社长所作《铎声令》为卷首,“此篇诗词歌令为其隐叙铎声理念所作”)、小说和散文,风格更多近柔婉一类.“柔婉是一种柔和委婉、优美纤巧的语言风格.它的特点是笔墨细腻,格调柔美.所选用的大都是深沉的、细致的扦情句式和含蓄的、深情的形容描述,字里行间流动着一种动人的纤秀美、阴柔美.语言节奏缓慢舒展.”如这样的句子:“涂下几笔,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的好,碧波荡漾,画船听雨,但游子却是五味杂陈,想起这首词的末句次才蓦然惊觉我所南下的地方不过是情感的积存,自己的那点伤感弥于江南秀色之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当我们眼前的花烟柳木在离开京城的时候消失,我们也只能寄情于南下的路,那十个字宛如灵魂的独白,字字血,声声泪.”(武汉科技大学《小池》第四期,《当时年少春衫薄》)又如这样的诗句:“谁说今夜/烟霞给我披上的锦/黑夜会不留情夺走/美好仅此一瞬/仍伸出我的手去推开沉重的木门/我见细密的星辰躲在锦后/挂在树尖上的黄月亮瞧见了我/冲我一笑和夜幕跳起了舞蹈/她的影子不过是有些朦胧/可我暗想/那是洒了一地的,梦的碎片”(《摇篮》第56期,《谁说》)柔婉的文字,生动的描写与修辞,最显细腻优美,尤其用于抒情言情之时,淡淡的伤感和喜悦都更易动人.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戏剧体裁的缺失.不管是按照“三分法”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或者按照“四分法”分为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戏剧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从《摇篮》《桂风》以及我们所收集到的其他武汉高校文学期刊,都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几乎没有高校文学期刊开设戏剧版块.

高校文学刊物的文章特点其成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期刊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三、成因分析

追溯上述特点现象背后的成因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教育方面

1935年,叶圣陶、夏尊合编的初中语文教材《国文百八课》出版,建构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类问题依次递进的学习序列.新中国成立后逐步颁行的几个大纲,包括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规定:初一“着重培养记叙能力”,初二“记叙培养继续能力,着重培养说明能力”,初三“记叙培养记叙和说明能力,着重培养议论能力”,建构了一套以三种实用文体文章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并成为整个中小学教材体系的基本构架.

在进入高中之后,为了能让学生在不限文体(诗歌除外)的各种考试中取得较为稳妥的分数,学校的训练一般集中在议论文上,老师甚至会给出类似“论点――分论点――论据――分论点――论据――重申论点”的行文套路.因学校教育的倾向,学生无疑会更加熟悉于议论文这类写感想写观点的文章,并且相对于记叙文、说明文来说,议论水准在训练中不断增强.如果课外其他类型的写作没有达到课内对于议论文要求的质和量,学生写作的方方面面无疑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在高校文刊上的直接体现,就是议论性质文章与其他类文章质量上的差异.

课内已有作品的示范和导向同时也对学生文章产生了影响:写家乡、亲人的散文,不难看出包括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在内,此类被选为中学课文的现代文学作品的影响:自然、亲切,闲话往事,是对童年的追记和成年后的思考.类似的,青春、校园爱情小说,也不难看到市场上盛行的《花火》、《最小说》等刊物的影子.

另外,虽然课内对于戏剧文学有所接触,但总体来讲,因为应试等等问题,学生对于戏剧文学的写作较为陌生.这也是高校文刊中戏剧体裁缺失的原因之一.学生对于戏剧体裁的陌生也当然源于戏剧在国内普及程度较低、受众较少,以及戏剧文学本身的特征:戏剧文学,是供舞台表演的剧本.不管是案头本还是演出本,都需完整综合性、形象直观性、高度集中性,要求戏剧人物的逼真性、戏剧冲突的尖锐性、戏剧场面的集中性、台词的口语化和动作性.这样的要求对于接触戏剧文学较少的学生无疑是很有难度的,同等条件下,学生肯定对于散文、诗歌等文体更加有把握.同时,戏剧文学对于选稿的编辑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创作者方面

总体来说的特点,是注重个人情绪的表达.

一方面,汪国真曾说的“诗是属于青年的,如果身为青年而不喜欢诗,这乃人生一大遗憾”联系.处在青年阶段,情感丰富,敏感多思,又乍一离开义务教育的中小学阶段,来到一个相对自由和自主的大学阶段,注重和渴望个人情绪的表达.这在高校文刊中的体现,是诗歌、散文中抒情作品的比例,少受规则束缚,显得自由而随意.比如,诗歌中,从内容分类来讲,叙事诗少有,几乎都是抒情诗,从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来分,多是自由诗和散文诗.

另一方面,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眼界较窄的问题.这与前文提到的题材局限息息相关,少有更加抽象层面的思考,也对于外界社会不够关心,或者关心了,不懂如何深入思考与表达.

(三)高校文刊方面

前文提到的种种现象特点,除了是学生群体自身特点的体现,也与学生与高校文刊本身特点和所处环境息息相关.

比如,文学期刊本身的运作,影响了刊载文章的方方面面.由于经费、编辑团队、来稿等等问题,如果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或者固定的读者群,高校文学刊物的发行周期多不定,几个月甚至一年的都有,比较稳定的多为季刊,从作者投递文章到出版有很长的时间差.显然对于这样的时间差来讲,时政性太强的文章很难随时跟上出版时的情况,对读者来说稍显过时.

而期刊的印刷量几百、上千不等,印刷质量较好、页数较多的印量较少.一些期刊,如华中师范大学的《桂风》刊物,在文学院每个寝室投放一本,而很多校刊几乎就只能做到,优先保证作者和文学社内部成员,其余用作招新、宣传用途.调查也显示,大学生很少有养成阅读校内文刊的习惯,对校内文刊的兴趣并不是很大.这样的大环境下,很难借助文学期刊本身达到读者与作者,甚至读者与编辑、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交流.这使得文章趋于单向和自我.

期刊的运作模式、校园文刊的式微也是小说比重较小的原因之一:如果学生创作出出色的小说时,网络平台或者社会上的相关刊物会是更好的选择.而几乎没有长篇连载小说,跟时政性文章一样,与文学期刊本身运作有关.几个月出一本,对于连载的小说来讲,时间太长,可能拿到新的一本时,读者已经忘了前面的内容,尤其是当小说并不是十分出色时.而且,校园文学刊物的读者,也许也并不习惯或者并不期待通过这样的媒介来追看一部小说的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