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本科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探析

点赞:16663 浏览:7166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年,我国理工科院校广泛开展了通识教育,并在其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表明,理工科院校可以从明确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目标、突出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人文内涵、加强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确保课程设置的实际教学成效等方面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关 键 词: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情操、高深学问,能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与教育部提出的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目标非常契合,所以引起了各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普遍关注.国内诸多理工科院校都争先开展通识教育,取得了许多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课程设置问题.

一、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我国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覆盖领域比较广泛,基本上体现了科学技术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精神,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国理工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时间相对较短,目前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缺乏长远规划

目前,一些理工科院校对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缺乏正确认识,在实际管理和长远规划中存在着问题.具体来说,课程设计体现不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学科领域分布不尽合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不足.另外,课程设置缺乏明确的标准,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性,课程结构存在堆积、拼凑现象,缺少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往往与选修课混为一谈,过于注重表面课程种类的丰富,缺乏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有效措施.

2.部分文科课程师资不足,教学质量不高

相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师资比较缺乏,因此在课程目标与师资队伍建设之间存在着现实矛盾,这也是很多理工科院校在开展通识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些学科缺乏师资,就比较容易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甚至部分课程主要依靠青年教师.这些教师在学术视野和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不足,使得通识教育中知识融会贯通的跨学科性质较难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3.课程设置过度追求数量,实际效果不佳

目前,一些理工科院校对通识教育存在着误解,仅仅把它看做“主课”之外扩大学生知识面的手段,因此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求多、求全,认为可供选择的通识教育课程门类越全、数量越多,效果就越好.实际上,过多的课程和有限的教学资源使得部分通识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实际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二、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借鉴

国内学者对于通识教育的研究多以美国为主要参考.目前,美国高校的本科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主要有三种模式.

1.对所有本科生统一要求的课程模式

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院校彩了这种模式.其中,哈佛大学最典型,也是国内高校纷纷效仿的模式.哈佛大学的本科全部课程为35门,其中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为8到1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分为7个领域: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思考、社会分析(社会科学)、定量推论、自然科学.本科生需要从7个领域中的每个领域选修一门以上课程.

2.对文科生和理工科学生区别要求的课程设置模式

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其对理工学院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要求为至少选修人文社会科学课程7门,外加英文写作一学期、外语两学期,其他则为数学四学期、物理两学期、化学一学期.其对文学院学生的通识课程要求是英文写作一学期、外语三至四学期、历史哲学与宗教两学期、文学艺术两学期、社会科学两学期、自然科学两学期,鼓励但不要求选修数学与计算机课程.

理工科院校本科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通识教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3.面向理工科学生的课程设置模式

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其通识教育占到学分的1/2,且分类必修.在32~34门学位课程中,通识教育有17门,其中人文社会科学8门、自然科学6门、科学与技术限制选修2门、实验课1门.麻省理工学院的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是专业的数学、物理等,这点类似于我国理工科院校的本科专业课.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方面,麻省理工学院要求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至少8门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而且其中至少3门必须集中在某一特定领域(如历史、哲学或文学等).作为一所著名的理工科院校,麻省理工学院不但没有忽视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反而给予更多的关注,为学生提供一种“专”“通”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上述三类美国大学的课程设置模式各有优势,对我国理工科院校来说,比较值得借鉴的是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理工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模式.

三、国内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探索

1.明确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目标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通过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因此,对理工科院校来说,开展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文明,获得适应社会与个人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体性意识,突破专业教育所形成的思维模式,最终成长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2.突出理工科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人文内涵

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学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显得很重要.因此,我国理工科院校在通识教育的课程选择上,应该将有限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学分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可考虑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的做法,即要求理工科学生在人文通选课程选择方面相对集中在某一领域,精选几门核心课程,从而帮助理工科学生比较深入地学习某一人文领域课程.在自然科学方面,可采取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找出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这样既避免了重复选课和教学,又实现了通识教育的目标,也有效解决了通识教育的学分分配问题.

3.加强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

加强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师资力量,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学校高度重视,广开渠道吸引优秀人才;二是加强优秀的教师培养,在人才引进的同时,切实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特别是加强对年轻教师、相关专业师资的专业培训,逐步建设一支优秀师资队伍;三是实现教师资源共享,大学城的出现为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性.基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基础性、共通性、普及性特点,理工科院校可以加强与相近院校之间的合作,共享优秀师资.


4.确保理工科院校课程设置的实际教学成效

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应该先重质量而不是数量,才能保证长久发展.对理工科院校来说,一个值得借鉴的方式就是美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核心课程”法.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很多都采取“核心课程”的方式,设计少而精的几门“共同核心课程”,按照教授授课、小班讨论等方式,要求学生深入学习经典,提高课程阅读量以及讨论要求,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因此,我国的理工科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通识课程学分,重点开设几门最基本的核心课程,并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课程要求,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这样才能保证理工科院校的通识教育有效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