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成为教材的开发者

点赞:25542 浏览:11872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我国正在进行第八次课程改革.新课程教材的体系、内容、编排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如何对待和处理教材本文结合新旧教材的教学实践,就此进行初步探讨.

教师要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信息技术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一、从教材观历史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和把握新教材

20世纪中期以前,知识观的教材观起着主导作用.从远古时期到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教材中的知识被确认为掌握的对象,到工业经济时代后期,由于越来越多的知识积累与科技成果积累,使教材内容不得不进行精选,其内容越来越具有范例性.但教材本身依然是目的而不是材料或手段,内容的范例性只是起到举一反三、同质拓展的作用而已.传统教学中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加大课业负担、拼体力与时间等应试教育的种种做法,都深深地打下了知识观、教材观的烙印.

智慧观的教材观的出现,是从20世纪中期新教学论崛起开始的.该教材观认为,教材是教学所使用的材料,它不否认教材所负载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但却不以此为主要目的,或者就以此为途径和手段实现智慧的或发展的目的.

新课程下的教材已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以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编排的格局,安排了大量的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活动内容,成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形成和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桥梁”.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从过去的“教教材”变为现在的“用教材”.但从目前新课程实施的过程来看,“教教材”者多,“用教材”者少,机械呆板地生搬硬套,为了活动而开展活动,甚至为了应试的需要把新教材中已经删去的老教材中的内容又重新补充进去,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教师应该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应该是其开发者、设计者和再创造者.基于上述问题,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精神实质,钻研教材,结合新课程的特点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充实教材内容,从真正意义上用活教材.要使教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成为师生平等交往、自主学习、共同发展的平台,就必须实现教材的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主动尝试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从新课程实施情况来看,很多教师由于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吃不透教材,而导致教学模式和方法单调,课堂教学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感到新教材不如老教材好教,这就使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得不到落实.上述现象的出现,虽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其实是教师不能有效地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

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体现了教师先进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科研能力.如教师可结合本地区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替换教材中的事例,拓展教材中的主题,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等.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新课程实施中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也是决定新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新教材特点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对我们整个社会的经济与生活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技术产业或者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怎么写作性产业,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应对这些挑战的模式和方法,它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正因为这样,各国都把发展信息化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来抓,比如美国启动的“国家教育技术工程”.正是在这种大的社会发展背景下,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与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相呼应,是一个主动适应和课程变革的过程.对于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性的影响和作用,将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手段的重要途径,必将成为实施新课程的先锋或突破口,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侧重于信息技术环境这一前提条件,因此,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从技术的视角看.它经历了程序化学习、课件化学习、网络化学习三个阶段,并将向智能化学习方向拓展.目前,我国有关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如“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模式”、“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等,由于学科特点不同,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不同.

从目前新课程实施情况来看,由于各校教学硬件条件不一样,教师对多媒体技术掌握程度也是参差不齐,导致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仍处在较低水平,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也举步维艰,这将严重影响到新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应视各校具体情况而定.首先,应把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当成推进新课程实施的大事来对待;其次,要狠抓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落实工作,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各章节内容的教学中进行检查落实,并将其纳入教师的教学考核指标中去.同时,各级教育业务主管部门和学校教学部门还应针对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研讨,寻求解决的办法.

四、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教材的最大功能


智慧观的教材观,希望教材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材料,因为新课程标准只能在活动中实现而无法在授受与掌握中实现.因此,教师在深刻理解新课标、把握教材本质的基础上,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

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与实施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是课程建设的基础.传统的课程资源局限于教材、教参,最多扩展到教学挂图、课外读物、录音磁带、幻灯片等.新一轮课程改革突破原有思维局限,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教师、家长和每个学生.它包括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

课程资源的划分因分类依据不同而各异,按课程资源的功能划分,有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所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划分,有校内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从技术层面看.又有校内信息资源和校外网络资源等.可见,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环境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学生本身也是课程资源.

新课程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中,学校、教师、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目前,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存在着三个方面的不足:其一,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二,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其三,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淡薄,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加工、转化和进入实际的中小学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上述不足应引起我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