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大学生社会公德养成的个体维度

点赞:5184 浏览:1635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个体的道德行为选择是知、情、意多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大学生社会公德实践与养成的具体途径,应包括四个方面,即明确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确定人生的道德追求;培养道德情感,关爱他人关爱生命关爱社会;坚定道德信念,锻造道德意志;成为社会公德的践行者,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这四个方面最终目的指向个体的道德品质,只有基于个体的道德品质才能形成持久与稳定的社会公德实践.

关 键 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社会公德;实践与养成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128-03

一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如何,表现为道德主体的个人行为.2011年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的发生,网友热议的焦点已经不再单单是社会道德状况如何的问题,而是开始了对自身的叩问:“人类是否可以如此”、“是否可以如此冷漠,对那残喘在血泊之中的无助的弱小的生命如此无情,视她的生死于不顾”这一思考转向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社会道德状况问题不单是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性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个体道德修养的问题.“小悦悦事件”,一个弱小生命召唤着我们做出改变——以己之力做出改变,在改变自身的基础上,改变他人、改变社会,抛弃工具理性的思维控制,拒绝冷漠,以己之力给予他人以帮助,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当代的大学生面对当前的社会道德问题,应该如何作为呢

一、明确社会使命,确立道德追求

大学生应当确立道德追求,明确社会使命,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让自我价值在社会生活之中得以实现,追求人生价值的最优化.

1.明确自身的社会使命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今天所抱有的信念将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作为明天的建设者,在今天,就应当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使命,勇于拒绝消极的负面的社会影响,勇于追求积极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在当今之社会,大学生应该感到自豪,因为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水平是普遍较高的,他们已经成为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力量,无偿献血者,见义勇为者,各种活动志愿者,等等,都可见大学生的身影.大学生应该确立自身的道德追求,成为有德之人,更应该努力为社会道德状况的改善、道德水平的提高,奉献自己的力量.以北京大学毕业生郭建梅为例.1979年,她进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毕业后,她没有随波逐流走入商界、政界,做社会的淘金者,而是选择了较为艰难与辛苦的公益律师作为自己的奋斗事业.她明确地知道自己对于妇女儿童保护所负有的那份使命与责任,把做一名公益律师,看作是她永远不变的选择.在公益律师这条路上,郭建梅成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被誉为中国专职妇女权益保护公益律师第一人.


2.规划人生,“立德”为首

人生既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生短短的几十年,可以选择的方向很多,可以创造财富,跻身于富人榜;也可以从事科技发明,改变人类生活;可以投身教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桃李满天下.可以追求的价值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追求名誉,可以追求财富,可以追求真、追求善、追求美等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个人成就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个人追求的价值也可以是多元的,但是无论有怎样的人生追求,选择怎样的方向,个人的道德修为,都是必要也是必须的.古人曾有“三不朽”之说,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1].树立高尚的道德被认为是人生不朽的根本点,尧、舜、禹之所以被称为圣人,之所以万古流芳,就是因为他们的崇高品德.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也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即认为人的根本作为是要成为有德之人,而且个人的道德修养被看作是做人的前提,前提具备了,再去学其他的本领,即“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现代“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也将“德”放在了首位,视个人的品德为重中之重.可见,在中国人的观念之中,个人的高尚品德是为世世代代所追求的也是最为重视的,修养品德在个人生命及人生之中都具有优先性,成为一个有德之人,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为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最为根本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也将“修身”看作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修身”是人生的第一要务.对于大学生们来说,不但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而且也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立德”,实现德才双修,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简大学生社会公德养成的个体维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培养道德情感,关爱生命关爱社会

道德情感的内涵较为丰富,包含着人们对于道德关系、道德行为的爱憎好恶,也包含着对于他人的仁爱、同情等情感.道德情感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培养个人的道德情感,有助于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激励人们的道德行为.

1.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感

就存在的一般意义而言,我们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处于一种共在共生的关系之中,这种共在共生的关系,强调我们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依存性,而非计较利害得失.从存在论观点来看,“我”与“他者”(除我以外的一切)的共在关系是“我”与“他者”彼此联系产生共在感的关系基础.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就从生存论上指出此在与他人(“我”与“他者”)作为共同此在而处于共同此在的关系之中,而且认为正是这种共同此在的关系即共在关系是彼此的共鸣得以产生的基础,“并不是‘共鸣’才组建起共在,倒是‘共鸣’要以共在为基础才可能等”[3]共在关系产生共在感,而共在感又进一步激发起我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就是说,处于这一依存性的共在共生的关系之中,我们作为理智者,作为有能力改变外在世界的人类,就应该自然地担负起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正如作为家庭的一分子、作为某一集体的一分子,我们有责任保护家人、同事、朋友,维护家庭、集体利益一样,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作为自然中的一分子,我们也有责任保护自然,维护他人、社会与自然的利益.

2.体恤他人的痛苦,乐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