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点赞:32864 浏览:15530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作业大部分在课内完成,只留少量的课外作业和家庭作业,真正做到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到了几点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 键 词:农村小学;教师;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088-01

一、明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1、目标明确具体.一堂课的教学要求,订得明确具体,而又恰到好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2、方法运用恰当.例如,教学“小数乘法”时,在学生具备“积随着因数的扩大(或缩小)而扩大(或缩小)”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在乘法里,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保证新知教学

为了保证农村小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好新知识,要努力改变教学中不分主次,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精心地安排和剪裁,抓住难点突出重点.

1、在各个教学上,保证新知教学

在安排这些教学环节时,要以新知为中心,如开始的复习内容要和新知密切相关,复习时间3-5分钟,最多不超过5分钟.这样一来既复习旧知识又学习新知,每堂课一般都要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新知独立作业,使学生当堂掌握新知.

2、新授课突出重点和难点

上课时常常感到要讲的内容很多,时间不够用.其实,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并不多的,因为新知大都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关键要抓住新知的重点和难点部分.

例如:“和是11的加法”涉及到的知识有: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的加法;3个数连加(如7+3+4);计算法则“凑10法”.上述知识是学生已掌握的,只有“凑10法”是新知识,在教学新知识时,按“凑10法”的需要,把其中一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教学中的重点和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应把主要精力用来解决“怎样把这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分解出来的第一个数和另一个加数凑成10”.

三、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能提高教学效率.主要讲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要先找出1-2名学生解答,用已有的知识又无法解答的问题,创设认识上的“冲突”,激发求知.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先通过口算得到如下等式:6/3=2;60/30=2;600/300=2;6000/3000=2然后提问:这4道题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不同,为什么除得的商都是2?这时,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进入新课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在新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设置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冲突”.


如教学“小数除以小数”出示例题后,引导学生与小数除以整数的小数除法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除数是小数”.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使除数转化为整数?去掉除数的小数点后,要使商不变,被除法应该怎样?在学生掌握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法则的基础上,结合新的例题再讨论: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的小数位数少时怎么办?整数除以整数,被除数又小于除数的除法怎么算?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探求新知,保持积极主动地学习状态.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因数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让学生参与获取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借助教材亲自去探究,主动地发现和认识新的知识.

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可先让学生分别写出1-12各个数的因数:1的因数有{1}2的因数有{1、2}等

12的因数有{1、2、3、4、6、12}让学生根据上述各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把它们分成3部分:A.有一个因数的数:1;B.有两个因数的数:2、3、5、7、11;C.有3个或3个以上的因数的数:4、6、8、9、10、11、12.接着引导学生研究各部分数的因数的特征:a.2、3、5、7、11这几个数只有两个因数,其中的一个因数都是1,另一个就是那个数的本身,从而概括出质数的概念;b.4、6、8、9、10、12,这几个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数,除了1和它们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从而概括合数的意义;c.1只有一个因数.

告诉学生,规定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然后启发学生从自然数有无限个,推导出质数和合数也有无限个,得到:自然数:自然数的单位1质数合数最后出示一组数,让学生判别哪些是质数并说明其理由.由于学生参加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对所学知识就理解得深,记得牢,会运用,甚至可以终生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