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意识

点赞:3517 浏览:1077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教学条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每一堂课都有一种新的感觉,从各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 键 词: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意识思维方法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考试模式的改革,过去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是否还能够很好的适应新形势、新课改?生物课堂教学方法应做出哪些调整?成为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传统的中学生物教学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与科学技术、生活实际联系的不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习生物常常演变为解题训练,应用和实践似乎与生物不相关.所涉及的习题大多是模型化的,学生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很少需要对研究对象和生物情境进行处理,只需进行简单的模型化.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丰富多彩的生物学变成了枯燥无味的、干巴巴的文字的堆积.


生物学是和生产、生活、社会现象密切相关的.因此,如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贴近生活、走入课堂.生活中有很多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代表性和应用性的生物现象,由于观念上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主动意识,使得这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大量流失.让生物现象进入课堂,首先需要教师做这方面的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注意收集和整理与生物知识相关的素材,将实际现象转化为生物问题.在转化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尽可能选择身边的事例,为绝大多数学生所熟悉;二是不能过难或过易,过难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过易则缺乏探索性,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三是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应与目前的中学生物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相适应.

2、紧扣时代脉搏,与现代科技同步.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的高科技问题与中学生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2002年秋季使用的选修教材中也增添了体现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性”内容,如生物固氮、细胞工程,为新情境问题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命题背景,教师要创造性地发现有关的教学素材,编制这方面的习题.

二、渗透研究方法,提高概括能力

1、强化思维方法教学.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重理论轻实际,重结论轻过程,重习题训练轻方法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这都导致了研究生物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的价值大量流失,因为科学方法远比知识本身更富有创造价值.生物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新教材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有利于理解生物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的典型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方法,这些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渗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必备基础.

科学方法体现在具体的生物研究过程中,只有把研究过程充分合理地展现出来,学生才能看到科学方法的特征、作用等,以及利用科学方法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才能体会到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意义,去自觉地学习科学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可以在课堂上重点剖析一些综合性和探索性较强、能充分体现方法的问题实现方法的迁移,给学生以示范和启发,使学生体会并领悟怎样应用方法,从而感受到科学方法的无穷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意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生物学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培养概括生物系统知识的能力.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关键在于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生物系统知识.生物系统知识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经验材料、实验事实和背景知识是构建生物生物系统知识的基础;而抽象、检测设、类比等则是构建生物生物系统知识的基本方法.

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表现来看,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容易受表象因素干扰,不善于抽象出问题的本质特征,导致建立系统知识困难.怎样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生物系统知识呢?这就需要对所给的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思维加工,采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新问题与熟悉的生物系统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通道保持畅通无阻,就可以使新问题顺利地实现系统化,构建起恰当的生物生物系统知识.

三、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创新是能力的灵魂.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001年秋季使用的新教材中,进一步加大了开放性问题和探索性问题的研究力度,如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动物激素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

1、开放性问题——发散求异.在开放性问题中,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并非唯一的正确答案.解决开放性问题,学生必须进行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从大量结论中获取正确或可能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发现知识,发展能力,开拓创新,形成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从社会热点到生活实际.有些问题可以没有现成的结论,甚至有的尚有争议,但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评价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是十分有益的.当某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教师应因势利导将问题进行横向的拓宽与纵向的深入,引导学生层层递进,从内容和解题思维都得到发散和深入,可以收到“秀枝一株,嫁接成林”的成效.

2、探索性问题——设疑创新.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生物问题.这些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便学生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解决,即“跳一跳够得到”;二要在教和学两方面均富有探索性,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才能兴味盎然,富有;三要有挑战性,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