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视角下高校教育定位和社会定位

点赞:11717 浏览:462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地方高等学校在困境中发展须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须注重强化特色,形成比较优势.

【关 键 词】教育社会学;高校角色;定位原则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引发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阵痛.面对考验,许多地方高校利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调整的有利时机,紧紧抓住“扩招、建设新校区、合并或专升本”三大机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同时,地方高校在高速发展中大多存在着定位不当的现象和误区.


一、当前高校角色的教育定位与社会定位

(一)当前现实中高校角色的教育定位

首先是“国际一流”与“低位高攀”的产生.就高校的教育目标而言,把“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定位,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奋斗目标,是目前高校具有普遍性的一个宏旨与基调.这个普遍性的宏旨与基调,发轫于“985工程”.在此期间,高校纷纷追赶“升格”与“合并”的风潮,由此,产生了中国高校的“低位高攀”现象.“低位高攀”是指“低层次和低水平的高校盲目模仿高水平大学做法的现象”[1],这折射出部分高校基于功利目的而产生的一种不良倾向.

其次是“精英教育”的架空.无论社会的需求有多少层次、多少种类,真正的一流大学始终坚信:培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精英是一流大学责无旁贷的使命.中国的高等教育在2002年前,按照“国际标准”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到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这是国际公认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标志.[2]

(二)当前现实中高校角色的社会定位

首先是“大学城”的社会幻景.就高校的教育资源而言,比起对一流大学应该有的理念和文化的追求,中国高校将多得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投诸于对一流硬件的追求之上.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就大张旗鼓的地盘扩张运动.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如今,有人这样调侃,“大学,就是大概学学”.[3]

其次是时代背景的“中国印”.就高校的教育环境而言,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原因,中国的大学体制行政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大学由政府主导,或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大学办学的自主权非常小,从校长任命、机构设置、学位设立到招生名额,以及入学条件、学费标准等,全部由政府规定,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政府的特设机构和附属品.

二、教育社会学视角下高校角色的社会定位和教育定位

教育社会学视角下高校角色的教育定位

上文言及,当前中国高校因为把教育目标定位在“世界一流大学”而纷纷追赶“升格”与“合并”风潮,使得大学的“低位高攀”现象频频发生,不仅于学校发展无益,反倒更可能陷高校发展于困顿之地.对此,教育社会学的视角,能给我们带来三点洞见.

洞见之一是高校争创“世界一流”,是国家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提出的要求.在多元社会中,高校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次级群体组织,是现代社会结构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作为与社会发生千丝万缕联系的一个子系统,需要关注社会需求,促进政治与经济发展,承担社会道德责任,尽可能为社会怎么写作,以此增强大学自身的生存能力与适应能力.

教育社会学视角下高校教育定位和社会定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洞见之二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产生与发展,需要有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配合.从历史的和国际的范围看,一流大学主要出现于一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走向发达的过程之中.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同时,也会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物力和财力支持.中国综合实力和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动图景,预示着中国地方高校建设一流大学的广阔前景.

洞见之三是高等教育是有层次的,这是由社会的结构层次对人才的需求层次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都有其发展空间,都能创造出不同层面的“一流”教育.故而,处于不同条件、水平和能力的高校,必须找准自己所居的类型和层次,并在自己的类型与层次范围内担负起自己的使命,以教育的多样化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化.

教育社会学视角下高校角色的社会定位

就高校的教育资源而言,比起对一流大学应该有的理念和文化的追求,中国高校将多得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投诸于对一流硬件的追求之上.对于这种“大学城”制造的社会幻景,教育社会学视角带给我们的洞见是:当代社会经济全球化、政治化、交流国际化等社会发展特征日益凸显,对大学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的理念、功能、精神及社会角色等面临严峻挑战.而应对这些挑战最当务之急的准备是“大师”,而非“大楼”.

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原因,中国的大学体制行政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大学由政府主导,或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对此,教育社会学视角带给我们的洞见是:办学机制主要反映了高校与社会、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政府对大学的管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自由发展,中国高校应积极谋求建立高校与政府的良好关系,不断改善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享有比较充分的办学独立性.

【参考文献】

[1]陈媛,肖云龙.我国高校角色错位现象的生态位思考[J].交通高教研究,2003(2).

[2]熊丙奇.大学“精英教育”为何陷入尴尬[EB/OL].南方周末,2007-03-07.

[3]姚忆江.后扩招时代的“校园风景”[EB/OL].南方周末,201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