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点滴

点赞:4579 浏览:164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儿童时期是人的智力、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美术教学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在这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儿童美术的特点,将教学方法建立在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启迪学生的心智.下面谈谈我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几点看法.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点滴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生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关 键 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58-002

一、观察体验,积累素材

生活即美.一切想象都源于生活,要引导学生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阿恩海姆指出:“艺术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敏锐的感受力,任何一个领域的创造思维都将是不可能的.”美术教师的注意力应保持在学生的视觉观察和对生活的体验.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亲近生活,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美、发现美,从而萌发创造.

小学美术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靠生活中的表象作画.事物的表象会引发一连串的联想.而这种联想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着人的创新思维.而这种表象创新,离不开观察、想象和记忆.观察能使小学生丰富自己,扩大视野,熟悉物体的特征、色彩及结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局限于美术技法的传授,尽量减少概念化、成人化图形的临摹,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他们最熟悉、最喜爱的人或事.经常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孩子们观察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观察人们的生息劳作,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指导学生分析、思考、概括,通过记忆、想象,实现创造性地再现.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储存了大量的视觉形象,为创作积累素材.

儿童观察事物持续时间短,易受事物突出的外部特征及个人兴趣、情绪的支配,系统性差、概括性差.因此,要通过一定的有目的的培训来训练学生观察能力,以此带动他们,有意记忆、有意注意、想象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突破定势,扩展思维

儿童的头脑中充满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往往超越现实,幼稚横生.许多绘画大师非常看重儿童画,他们从那些纯真烂漫、稚拙有趣的画面上受到启发,积极影响着自己的创作.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创造力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集中体现,但它离不开想象力的支持.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无从谈起.教师应该爱护和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给孩子一片广阔的天空,让他们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驰骋.

我们知道,儿童作画开始时都是凭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缺乏自己的独立性.为了突破这种定势,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采用各种方式启发想象.有时用故事导入教学,对故事形象进行想象,激发表现的.有时运用夸张的手法,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有时为了打破学生单一的思维方式,训练学生变换形象的表现方式,培养积极的创新意识.如学生画面中常出现树的造型,我就要求学生这次是这样画树,下次就换种新的方法画树,经过这样的训练后,学生手下的树便千姿百态、活灵活现了.有时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如画月亮时,我先请一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画一个月亮,然后鼓励其他学生上台画出不一样的月亮.开始的“月亮”只是在形状上有变化,后来便有了五官,有了表情,有了围巾,有了首饰等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作业也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和独特的个性.

“世界有多大,儿童想象的翅膀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宽,儿童创造的天地就有多宽.”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在广阔的天地间.没有创造力,人类无法进入到今天科技发达的时代.马克思也把未来社会人的创造能力的发展称为“真正的财富”、“最大的生产力”以及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和创造.

三、陶冶性情,启迪智慧

美术,是视觉艺术,形象作为美术知识的载体呈现在学生面前,能直接传播美术知识和技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没有形象的呈现,就没有创造活动.”只有用眼睛去看和用心灵去感受作品的艺术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才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陶冶性情,启迪智慧,提高审美情趣.优秀的美术作品,有启发借鉴的作用,为学生习作、创作提供示范,提供表现的思路,往往会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欣赏能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的技能、丰富学生的艺术语言,促使表现技能的提高,这是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小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才能对美术产生兴趣,进而产生学好美术的.


美术教材中有许多欣赏的内容和课程,我们应该用好这一课程资源.在欣赏课中,如果过多地谈论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等一些专业性非常强的知识点.这些专业性强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会听得云里雾里,美术作品在学生眼里变得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必然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要重视美术欣赏课.让学生感受绘画大师那独特的审美体验及审美创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对所欣赏的作品进行大胆的评价.通过分析优秀美术作品的内容与表现技法,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涵,学习表现手法,了解作品的审美形态和艺术语言,在美术欣赏中体验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由于年龄差异,学生对审美欣赏的能力有所区别.低年级学生由于认知能力低,理解能力比较弱.教师要避免过多地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美术技法.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在构图方面的完整,色彩方面的和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中、高年级学生认知、理解能力有所提高,感悟能力比较强.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欣赏优秀美术作品,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教师也不能多讲从构图到色彩,从肌理到层次这些美术专业知识,也不能三言两语地分析作品,却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这种主次不分,不求质量的教学,只是让学生看看热闹,无从获得欣赏作品的能力,无法表达对作品的见解.要加强引导学生欣赏同年龄小朋友的优秀儿童作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开阔思路、启发联想.

由于这些作品接近孩子们的生活和创作能力水平,适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减轻他们对创作的畏惧感和神秘感,从而对绘画创作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美术园地,展示学生的作品,提供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四、阅读童心,感受童趣

许多家长在评价儿童的绘画时常会说:“画得一点也不像!”“不知道在画什么?”其原因多数是来自“像”与“不像”的直接衡量.以像不像来衡量一幅儿童画的好坏,这样只会伤了孩子的心,让他逐渐失去作画的热情.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也未能脱离以成人的理解来看待儿童的美术,这不适合儿童美术活动的心理特点与表现特点,容易将儿童美术引向写实的模式.

我认为评价儿童绘画作品首先要用儿童的眼光去欣赏它,努力去理解他们试图表现什么.儿童画表现的是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怎么想就怎么画.我们应尊重他们的想法,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表现方式.不片面地追求画面的完美,要寻找其中生动之处,发现画中独特的想象力.儿童的绘画是一个集审美与情感陶冶于一体的过程,其表现结果并不是最终标准.我们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给孩子前进的力量,推进他的创造性活动.成功在于参与,在于表现,在于投入.通过自我赏识、陶冶,赋予个性的情感,体验创作的过程,无论它的结果是什么,只要他自己认为满意,就是他的成功.当你面对一个不喜欢自己的画的孩子时,更应该小心.他可能需要你的帮助,也希望得到你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把画给你看时,或多或少都存在一种戒备心理.因此,对于孩子们的画,要注意多从正面去进行鼓励,多从孩子的心理去理解,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兴趣,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怎样去评价儿童画呢?我认为首先要看作品是否有丰富的想象力;其次看作品是否有生活情趣;最后才是看作品的绘画技巧.儿童是幼稚的、活泼天真的,儿童画充满童心童趣,这正是儿童画的主要特征.教师千万不能用成人眼光和要求去评价,在作出评价之前要带着童心去“读画”.在平时指导儿童绘画时,要着重鼓励儿童绘画时的胆略和想象力,然后再注意绘画技巧的辅导.

总之,美术教师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思维,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勤于思考,乐于表达,进而完善一个个栩栩如生又姿态各异的艺术造型!相信这些艺术造型也都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并能表达他们心中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最终提升自己的感悟!